抻筋强腰功治腰部不适
抻筋强腰功,源自隋朝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治疗腰部活动不利的导引法。该书在论述疾病治疗时不载方药和针灸,仅介绍导引术,这在中医古籍中可谓空前绝后,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导引术临床疗效的信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导引术的青睐。
功法特点:上下用力,腰部松柔
《诸病源候论》凡50卷,涉及67大类、1739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而与腰部活动不利相关的导引法主要出现于风冷候、风痹候、虚劳候、腰痛候,涉及20余条操作方法。这些导引法多从姿势动作角度入手,其操作要求做到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在操作达到最大限度的过程中,强调缓慢;与之协同的呼吸则是吸气或者吸气之后的屏气操作;这些调身动作,在各个方向,从两端牵引腰背,故而操作者在练习这些功法时,要仔细体会腰部松柔舒适的感受。
此外,《诸病源候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更多源于邪气在人体的停留,屏气操作即有加强驱邪外出的效果。不同的导引动作,针对不同方向和部位的腰部不适,有轻有重,有易有难。本套功法主要选用了其中十条较容易操作的导引法,编创而成。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据史书记载,巢元方为隋朝太医令,太医博士。太医博士,相当于现在医学院的教授;而太医令则是官衔,负责宫廷内外医疗之事。在《诸病源候论》中,巢元方在每条导引之前都要强调“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意思是“中药、推拿热敷、针刺砭石之法,已经有很多专著讲过了,这里只记载导引之术作为治病之法”。
巢氏所录导引法均冠以“养生方导引法”的字眼,但《养生方导引法》或者《养生方》这个书名,在《二十四史》的书目中并未出现。与这些导引操作类似的文字记载,散见于成书于《诸病源候论》之前的《抱朴子》《养性延命录》等书,以及宋代成书的《云笈七签》(被后人称为“小道藏”)的杂修摄部等,而冠以“太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彭祖导引法”“服气精义论”“王子乔导引法”,其文字记述也有出入。
上述文献都与道教关系密切,这与“道医同源”的说法吻合。而官方人士巢元方所引用的文字与上述文献存在不少出入,多为解释性语句或者是适应证描述,这说明巢氏深谙导引之术,其所引用之法应当与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密切相关。
功法作用:远牵近引,上下前后
本套功法一共七节,根据操作要点,分别命名为:“足跟相对身端坐”“前推后坐肾府活”“撑臂头仰腰反缩”“屈膝侧转身仰卧”“握固翘趾滞气挪”“头起足翘手欲捉”“手固丹田壮真火”。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功法为属于静功外,其余五节功法分别从背部、胸腹部、肩髋部、足部和头足部,多方向反复牵拉腰骶部,以达到舒缓腰骶部气机,治疗腰部不适的目的。由于所选用的导引法,容易操作且强度适宜,多种原因所致的腰部活动不利,均可使用,适应范围较广。习练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腰部活动不利的具体特点,选做其中几节功法。
不同于方剂、针灸传承,此二者毕竟存在可依仗的实物——方剂有中药而针灸则有器具;导引之法完全依靠操作者自身的体验。中药繁多而方剂之书层出;器具仅为九针故而针灸专著世出;导引之法无形,故传承之专著最少。即使是导引专著,仅凭文字记载很难得其全貌,这是由其操作性决定的。导引历来强调操作之术,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是其薪火相传的最重要途径,所以其流传也最不容易。《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也遵循这个规律。巢氏将其临床经验录制于文字,对于这些导引法的传承作了开创性努力。在其身后千余年,没有见到研究传承这些导引法的著作。幸运的是《诸病源候论》这本书流传下来,并且在清末民国初年,由廖平、曹炳章将这些导引法单独辑录成书《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方》。又过了60多年,赵邦柱教授结合导引操作体验,将其归纳为若干条导引之法,并用文字记述;丁光迪教授则主要从文字考证入手,全面梳理了导引法的内容;21世纪初,刘峰和刘天君教授运用照片、视频以及动画等现代化手段,深入考证文字的操作内涵,尽可能忠实还原了这些导引之法。上述有益的工作为巢氏导引之术的传承,抻筋强腰功的编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页关键字:抻筋强腰功 腰部不适 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天人合一的八段锦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人间四月正芳菲 健康养生顺时“为”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烈火”青春,他们守护“最美逆行者”
- 云智疗:医疗界的“5G时代”来了!
- 急少年所“脊”,伴“艺”路直行
- 走进康奈,大学生时代潮头看未来
- 为留守儿童开设“人体大揭秘”医学小课堂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