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古代医家多借助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来阐述。然而临床实际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现代人们主要立足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本身,来探究脏与脏之间的丰富联系,进而揭示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五脏关系中,首先,心为五脏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其次,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着五脏阴阳的盛衰;另外,脾胃是五脏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衰旺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少。这里主要以脏与脏两两相对的关系讨论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1.心与肺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即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协调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而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以运行全身,故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主血脉之协助。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行通畅,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才能正常。肺主宣发肃降,朝百脉助心行血,又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肺气充沛,宣降适度,心才能发挥其主血脉的功能。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成为联结心肺两脏之间功能的中心环节。在病理情况下,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若肺气亏虚,行血无力,或肺气壅滞,气机不畅,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胸闷、心悸,甚则面唇青紫,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血行异常,瘀阻心脉,也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甚至咯出泡沫样血痰等症状。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上。在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心血可滋养脾土,血液环流转输脾运化生成的精微物质,以维持和促进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血液化源充足,可保证心血充盈。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不息;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外逸,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正常血行。在病理情况下,若脾气虚弱或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或统血失司,血液外逸,均可造成心血不足;反之,心血不足,脾失荣养,可导致健运失司。若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会影响脾的运化,导致脾失健运。以上病理演变,最终均致心脾两虚之证,一方面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而见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眩晕等症;另一方面,脾气虚弱,有失健运,而见食少、腹胀、便溏、体倦等症。
3.心与肝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神志活动两个方面。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运行的动力;肝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运正常,而肝才能充分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着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又有助于心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在神志活动方面,心主宰人的心理活动,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又藏血舍魂,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在病理情况下,血液和神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之间常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心肝血虚,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晕、目眩、月经量少等症;由于血
上一篇:脏腑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