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

呕吐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古人常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小儿呕吐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多称呕吐。

【概念】

呕吐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古人常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小儿呕吐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多称呕吐。引起呕吐的疾病很多,本条主要指中焦脾胃失调引起的呕吐。若因传染病、梗阻、畸形、寄生虫等引起者,不属本条范围。

婴儿溢乳与呕吐相近,但见哺乳后不久乳汁从口角溢出,而无其它症状,不属病态,随年龄增长会日渐消失。

【鉴别】

常见证候

乳食积滞呕吐:食已即吐,吐物气味酸臭,吐后胃脘较前舒适,脘腹胀满,厌食纳呆,大便酸腥秽臭,或秘结难下,舌苔厚腻而垢,脉象滑数。

脾胃湿热呕吐:食入即吐,食入腹胀,多伴有发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尿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胃气虚弱呕吐:吐出清水,食久方吐,食欲差,囟门多凹陷,手足不温,面黄带白,神情淡漠,倦怠嗜睡,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胃阴不足呕吐:干呕恶心,吐物不多,唇红舌干,手足心热,或日晡潮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脾肾阳虚呕吐:多见朝食暮吐,吐出奶瓣或宿食,面色咣白,四肢清冷,腹部隐痛喜按,倦卧少动,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滑润,指纹淡青。

外邪客胃呕吐:呕吐食物或奶瓣,吐量多,呈喷射状,伴恶寒发热,或壮热烦躁,口渴或不渴,汗出较多,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洪大。

惊恐呕吐:暴受惊恐,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惊惕啼哭,舌质红,苔薄白,脉时数时缓。

鉴别分析

乳食积滞呕吐与脾胃湿热呕吐:均为实证呕吐,皆有食入即吐,脘腹胀满,苔腻等症状。但致因不同,因此证治亦异。乳食积滞呕吐乃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干厚味,或恣食生冷瓜果,使脾胃损伤,乳食停滞,胃气失于和降而见呕吐症状。脾胃湿热呕吐多因内伤饮食,外受风邪,内外相招,湿聚生热,湿热郁蒸,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吐之物,酸臭异常,吐后胃脘舒适.并有大便异臭,厌食等伤食症状;后者吐物或有酸臭气味,吐后脘胀胁痛不减等湿热郁蒸症状。乳食积滞者宜消食化积,和胃止呕,保和丸加减主之;脾胃湿热者治宜清热化湿、降逆止呕,黄连温胆汤加减治之。

胃气虚弱呕吐与胃阴不足呕吐:属虚性呕吐,前者为气虚,后者为阴虚,病均在胃。胃气虚弱呕吐贵于先天禀赋不足,胃气虚弱,或误用消导攻伐之品,损伤胃气,胃虚不能纳谷,故见呕吐症状。胃阴不足呕吐常见于热病后期,胃阴受损,虚热上扰,胃失和降而出现呕吐症状。辨证要点为:胃气虚弱者呕吐清水,不酸不腐;胃阴不足者吐物不多,口苦而粘。另外,气虚的囟门凹陷,手足不温,与阴虚的唇红舌干,手足心热有显著不同。因此临证鉴别较易。前者治宜养胃气,降逆止呕,五味异功散主之;后者治宜滋胃阴,清热止呕,竹叶石膏汤主之。

脾胃阳虚呕吐:由于先天禀赋虚弱,或暴受寒冷,留而不去.伤及脾胃之阳,阳虚不能温化水谷,乳食停滞而不运,故食后良久吐出。其特点为:朝食暮吐,吐出不消化之奶瓣或食物,并有四肢清冷,大便稀薄,指纹淡青,舌苔滑润等阳虚症状。较其它证候之呕吐重笃。治宜温中扶阳,降逆止呕。丁萸理中汤加减治之。

外邪客胃呕吐:风寒或暑湿之邪客于胃腑,使胃气失于通降之性,亦是小儿呕吐症的常见原因。其呕吐呈喷射状,起病急,有明显外因可查,风寒客胃呕吐多见于冬春,暑湿客胃呕吐则见于长夏。两者的症候区别是:风寒客胃呕吐物无秽浊气味,口不渴,饮水即吐,伴恶寒发热,脉浮等;暑湿客胃呕吐吐物有秽浊气味,口渴饮水,伴壮热烦躁,脉洪大等。由于两者性质不同,因此治法亦异。风寒客胃呕吐治宜祛风散寒,和胃止呕,参苏饮主之;暑湿客胃呕吐治宜清暑化湿,和胃止呕,藿连汤主之。

惊恐呕吐:多发生在暴受惊恐以后,心虚胆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肝逆犯胃而致呕吐时作,治宜镇惊止呕,方用定吐丸。

小儿呕吐的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寒热。大凡虚证起病缓慢,实证起病急骤;寒证钢食暮吐,热证食而即吐;实证热证有饮食内伤,客邪犯胃之因,虚证寒证多见于禀赋不足或慢性虚损之体。前人对小儿呕吐的治疗,特别强调节食,《幼幼集成·呕吐证治》曰:“凡治小儿呕吐,先宜节其乳食。节者,减少之谓也。”呕吐频繁者,应予以禁食。中药服用也以少量多次分服为宜。若不能服用中药,可用针灸推拿疗法,其效亦佳。

【文献别录】

《婴童百问·呕证吐乳证》:“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卮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溢,酒暴则卮翻,理之必然。”

《幼科金针》:“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遇寒则凝塞而吐。”

本页关键字:小儿呕吐  乳食积滞  脾胃湿热  胃气虚弱  胃阴不足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厌食        下一篇:小儿腹泻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