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是指胁下可按到的肿块而言,局部有时疼痛。

【概念】

小儿痞块是指胁下可按到的肿块而言,局部有时疼痛。

在古代医籍中多称“癖积”。《诸病源候论》谓之“癣”,《幼幼集成》称“癖积”,《医宗金鉴》称“癖疾”。一般多称“痞块”、“痞积”。

痞块是小儿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症状,与小儿的疳积,成人的瘕相近,本文仅述小儿痞块,其他疾病所表现的肿块,可参见有关条目。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痞块:胁下痞块始则柔软,渐增大变硬,时发疼痛,纳少便溏,或完谷不化,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濡弱。

脾胃阴虚痞块:胁下痞块时痛,午后潮热,面颊红赤,手足心热,烦急惊啼,纳少运迟,形体赢瘦,便干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有力。

疟久痞块:寒热往来,呕吐黄水,头晕身倦,面黄腹胀,胁下痞块,舌质胖嫩,尖边红绛,苔黄薄腻,脉弦兼数。

鉴别分析

脾胃气虚痞块与脾胃阴虚痞块:均属由虚致实,痞块渐至形成。但前者为气虚,多由过食寒凉饮食,损伤中气,水湿不运,痰湿凝聚而成。后者为阴虚,乃因热病伤阴,阴津被热邪煎灼,聚而不散所致。其辨证要点为:脾胃气虚痞块呈气虚象,如纳少便溏,体倦乏力,手足不温,舌质胖淡,咏沉弱等;脾胃阴虚痞块呈阴虚内热象,如手足心热,面颊红赤,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因此在治疗上,气虚宜补益脾胃,除湿消痞,方选异功散加味;阴虚宜滋脾养胃,消痞软坚,方选沙参麦冬汤加炙鳖甲丹参牡蛎等。

疟久痞块:因水谷停聚搏水湿,三焦气机运化不畅,水湿与气血搏结而成。《幼幼集成》说:“癖者,血膜裹水则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症。”其鉴别要点为:寒热往来,呕吐黄水,头晕腹张,脉弦滑数。体虚者宜选用消癖丸补益脾胃,行气化瘀;体壮者宜选用赭石换癣丸软坚消癖,行气化瘀。

痞块患儿,虚者居多,古方治癖,多以巴豆、硝、黄攻下,此非常法,初起体壮气实者短时或可用之,若攻伐太过,则伤脾阳,阳虚气陷难以调治。痞块之由,来之饮食者,应调和脾胃为宜,佐用行气化瘀以消痞块,或兼用红花膏活血化瘀软坚消痞。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瘸瘕癣结候》:“五脏不和,三焦不调,有寒冷之气客之,则令乳哺不消化,结聚成瘾癣也。其状,按之不动,有形段者癀也;推之浮移者瘕也;其弦急牢强,或在左,或在右,癖也。皆由冷气痰水食饮结聚所成,故云癓瘕癖结也。”

《外台秘要·卷十二》:“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亦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癣。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也。”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癖疾》:“癖疾过食肠胃满,浊液外溢被寒凝,潮热饮冷肌削瘦,腹满硬块面黄青。”

本页关键字:小儿痞块  癖积  脾胃气虚  脾胃阴虚  疟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痿证        下一篇:小儿心悸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