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概念】
嗳气,《素问》称“噫”。《伤寒论》中称“噫气”。《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气味酸腐而臭者,叫嗳腐。
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沉长,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
【鉴别】
常见证候
食滞胃肠嗳气:嗳气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酸腐臭味或秘结,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肝气犯胃嗳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纳呆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胃脘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气虚嗳气:神疲乏力,嗳气断续,暖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便溏,面色白光白或萎黄,舌质淡,薄白苔,脉象虚弱。
鉴别分析
食滞胃肠嗳气与肝气犯胃嗳气:二者皆为实证。前者由于饮食所伤,后者由于情志不遂。二者主要区别是兼症不同。食滞胃肠嗳气,由饮食不节,停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故见嗳声闷浊;而肝气犯胃嗳气,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见嗳声响亮,嗳气频繁。食滞胃肠嗳气,兼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嗳气带酸臭味,大便亦有酸腐臭味等伤食证的特点。肝气犯胃嗳气,由于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故见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脉弦等症。前者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中法,方用保和丸。后者治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法,方用柴胡琉肝汤。
脾胃气虚嗳气:由于索体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气虚,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故暖气断续,暖声低弱。本证与前述两证之鉴别是:食滞胃肠之嗳气,特点是嗳气有酸腐味;肝气犯胃之嗳气,特点是具有嗳而不畅,其声高亢,本证则嗳声低弱。此外从病史上亦可分辨,食滞者有伤食史,肝气者有情志抑郁史,本证有久病体虚史。食滞者舌苔厚腻而脉滑,肝气与脾胃虚弱者,虽皆可见舌苔薄白,但兼证与脉象不同。食滞、肝气郁为实,治以消导和中;本证则以补益脾胃为主,方用健脾散。
总之嗳气一症,有虚实之分。实者以食滞、肝郁为常见,虚者以脾胃虚弱为主。实者嗳声高亢;虚者嗳声低弱,在闻诊中即可辨清。
【文献别录】
《类证治裁·嗳气》:“凡病后及老人脾胃虚弱者多有之。顾亦有肝气逆乘,嗳酸作饱,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仲景谓胃虚,客气上升,必假重坠以镇逆(旋覆代赭汤)。亦有肺气失降而作暖者(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杏仁贝母之属)。其胃虚气滞而作嗳者(十味保和汤)。……如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浊阴不降,致痞满嗳气者(理阴煎加减)。如胃有痰火嗳气者(星夏栀子汤)。专由脾胃阳虚,中气为阴邪阻格者,和中为要(键脾散)。”
本页关键字:嗳气 食滞胃肠 肝气犯胃 脾胃气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