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是指小儿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临床以下肢为多见。

【概念】

小儿痿证,是指小儿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临床以下肢为多见。

小儿痿证,在《索问·痿论》中称“痿躄”;后世有称“软脚瘟”、“软风”者。由于它具有传染性,故又有“痿疫”之称。近代医家认为《医林改错》中的“小儿半身不遂”颇类此证。

本证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以1~2岁发病率最高,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本证与成人的“肢体痿废”在年龄与发病季节上,均有明显不同。

【鉴别】

常见证候

由于本证的病程具有由表入里,由实至虚,由轻到重的发展经过,所以证候分类上有一定的联贯性,现按其病程的进展分类如下。

一、湿热初侵,邪犯肺胃:肢体肌肉疼痛,屈伸困难,皮肤感觉过敏,不喜抚抱,甚则颈项强直,常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便溏溲黄,苔薄腻,脉濡数。

二、湿热阻络,气虚血瘀:以四肢瘫痪为主,尤以下肢不对称瘫痪为多见。发热渐退,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欠温,或口眼歪斜,舌质红,苔腻,咏细滑。

三、邪去正虚,肝肾亏损:瘫痪日久,肌肉萎缩,皮肤发凉,甚或出现各种畸形,具有瘫、萎、软、松、冷,变形的特点。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

鉴别分析

湿热初侵,邪犯肺胃:乃因外感风湿热疫毒,内伤生冷不洁之物而致。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皮毛,疫毒外袭,肺气郁闭,营卫不和,故见发热咳嗽等表证;秽浊之气内伤脾胃,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有呕吐便溏等里证。疫毒流注经络,使气血不得宣通,湿热不攘,筋脉拘急,故见肢体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甚则颈项强直。疫毒初犯,病属实证,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利湿,佐以通络。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味。

湿热初犯,此时变证最多。若风邪偏盛,湿泛为痰,风痰内窜,蒙蔽清窍,则可见神昏惊厥,当急投清肝熄风,涤痰开窍之剂,可选羚羊钩藤汤合菖蒲郁金汤,甚或送服至宝丹;若痰阻气道,证见呼吸促迫,吞咽困难,烦渴不安者,急进清热宣肺,豁痰平喘剂,方用五虎汤加味。尚有少数患儿,初起即见昏痉喘厥,此为风痰交炽,邪盛正虚,应按暴脱证急治之。

湿热阻络.气虚血滞:由于正气无力达邪,或失治误治,使湿热之邪深入经络,郁结阳明。阳明丰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湿热内郁不解,必致胃气匮乏,四肢无所禀受,则宗筋松弛而无力束骨,故见肌肉松弛,肢体瘫痪。湿性重浊而性趋下,所以尤以下肢瘫痪为常见。治清热利湿,益气活血,方用三妙丸合补阳还五汤,若口眼喁斜者,加用牵正散。

邪去正虚,肝肾亏损:瘫痪日久,邪虽去而正气不复,尤以精血两伤,肝肾亏损为重。肝主筋,肾主骨,精血不能润养筋骨,故见肢体变形,肌肉失去濡润滋养,则萎缩而不知所用。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方用地黄饮子加味。若阴阳两虚,气血大伤者,则需大补气血,滋填肝肾,可用十全大补汤合虎潜丸化裁。

小儿痿证,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营养,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疗法,以促早愈。

【文献别录】

《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症者少,多半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泄等症,病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甚至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

《类经·十七卷·痿证》:“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瘘、骨痿其治皆然。”

本页关键字:小儿痿证  四肢软弱  痿躄  软脚瘟  软风  肢体痿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紫癜        下一篇:小儿痞块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