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热
【概念】
小儿低热,是指小儿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而言。常伴有纳呆,乏力,神疲等症状。一般热程多持续在两周以上。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温壮”,《证治准绳·幼科》解释谓:“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古代医籍很少把小儿低热列为专条论述,但近年来小儿低热并不乏见,为便于临证鉴别,故作专文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邪留肺卫低热:长期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一般多在37℃-38℃左右,兼见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干咳少痰,舌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指纹浮红。
湿热蕴结低热:低热缠绵,虽得汗暂解但继而复热,且午后明显,头身困重,兼见纳呆呕恶,渴不欲饮,便溏尿少,舌红,苔腻,脉濡数,指纹隐隐内伏。
食滞脾胃低热:身热不扬,午后较著,夜卧不安,脘腹胀满,暖腐,不思饮食,恶心欲呕,人便溏薄臭秽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数。
疳积低热:低热不退,体质赢瘦,毛发枯槁,目无光彩,喜睡懒言,口馋善饥或不食呕恶,大便或秘或溏,腹胀可触及痞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浮露,色淡细滞。
气虚低热:低热多汗,活动加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胖嫩,边有齿痕,少苔,脉弱或浮大,指纹淡红而浮。
阴虚低热: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预赤盗汗,口燥咽干,口渴饮水不多,大便偏干,轻者只感面部烘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效。
鉴别分析
邪留肺卫低热与湿热蕴结低热:均与外感邪气有关,但邪留部位不同,所以表现亦异。前者多由外感风邪失治,以致余邪留滞肺卫,郁而作热;后者多因感受暑湿之气,蕴结三焦,熏蒸而作热。前者多见于冬春季节,后者好发于夏秋之时。其辨证关键为:邪留肺卫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微恶风寒,兼有鼻塞流涕,干咳少痰,指纹浮而红等;湿热蕴结低热,缠绵日久,出汗暂缓但继而复热,头身困重,伴有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指纹隐伏等。前者治宜疏风解表,可选用银翘散;后者治宜清化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食滞脾胃低热与疳积低热:二证皆属虚实夹杂证候。但前者为实中夹虚,后者为虚中夹实。食滞脾胃低热,常因乳食不节,或多食生冷肥甘,致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食滞不化,郁而作热;疳积低热,则系喂养不当,断乳过早,偏食异嗜,过食肥甘,或素禀脾胃虚弱,健运失职,乳食内积,久之成疳,耗伤气阴而发热。临证鉴别:前者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夜卧不安,并有腹胀,嗳腐,大便臭秽,苔垢腻等食滞症状;后者低热不退,兼有发枯,赢瘦,无神,腹有痞块等疳积症状。在治疗上,前者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后者宜消疳健脾,养胃和中,方选消疳理脾汤加减。
气虚低热与阴虚低热:均属虚热范畴,但阴阳性质不同。气虚低热,多系素体虚弱,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发热;阴虚发热,多因热病伤阴,消耗津液,阴不敛阳而发热。或素体阴虚,每遇外因扰动而生内热。气虚之热,倦怠懒言,动则全身发热,并有气虚之脉证;阴虚之热,午后明显,多伴有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脉细数。前者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后者治宜养阴清热,常用方为秦艽鳖甲散,或清骨散等。
【文献别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幼科证治准绳·发热》:“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不止是壮热也,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
《蒲辅周医疗经验》:“外感发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久患内伤低烧有气虚、血虚之分,属气分者多,而属血分者少。”
本页关键字:小儿低热 邪留肺卫 湿热蕴结 食滞脾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