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
【概念】
脱肛即肛门脱出,是指肛管、直肠、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移位下降,由肛门脱出的一种症状。有经常脱出者,有因大便、因咳、因用力而脱出者。
本症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之为“人州出”,其云:“人州出不可入者(州者,窍也)”可用“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的还纳方法。脱肛症名见于《神农本草经》。《证治要诀》记载了脱肛后发生绞窄、坏死、脱落的情况,并命名为“截肠”,书中说:“大肠头出寸余,痛苦,直候干,自退落,去又出,名截肠。”《外科大成》指出截肠为脱肛的一种特殊类型。
【鉴别】
常见证候
脾气下陷脱肛:肛门脱出,咳时或大便时脱出,需用手按揉方能送回,肛头色淡无红肿疼痛,面色白,口唇淡,气短,舌质淡,少苔,脉虚弱。
肾阳虚脱肛:肛门脱出,伴见头昏眼花,健忘,五更溏泻,或有遗精阳瘘,腰膝痠软,全身畏寒,小溲频效,舌体胖嫩,苔少而润,脉沉细弱。
湿热蕴结脱肛:肛门脱出,红肿疼痛,或口渴便燥,或便脓血粘液,肛门下坠.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鉴别分析
脾气下陷脱肛与肾阳虚脱肛:多见于老年元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过多,产时元气大伤,不能收摄;或久泻久痢脾肾两衰,大肠之气不同;或久咳伤及肺气,气虚不能下约魄门;或小儿气血未充,易于嚎哭,耗伤正气等,均可令肺脾气虚,元气下陷,不能摄纳,致肛门无力收摄而下脱,正如《类证治裁·脱肛》中所说:“脱肛,元气下陷症也,惟气虚不能禁固,故凡产后及久痢,用力多,老人病衰,幼儿气血不充,多有之。”症情严重者,妇女也有前后阴并脱的。脾气虚陷与肾阳虚脱肛的鉴别点,须抓住前者仅有气虚表现,如气短,面白,唇淡等;而后者则出现肾虚的症状,如腰膝痠软,阳痿,五更泻,溲频等,且兼见阳虚表现,如全身畏寒等。脾气下陷者,治以益气升陷,固涩收脱,方用补中益气汤;肾阳虚者,治疗应温补肾阳,益气、升提、固摄,方用附桂地黄丸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诃子、五倍子。
湿热蕴结脱肛:本症多由素嗜膏梁厚味,湿热蕴蓄肠胃,或嗜酒蕴热积湿,下迫肛门;或长期大便秘结;或久泻久痢;或醉饱入房忍泄,欲火下乘大肠,导致肛门脱出。脱出之肛门其色绯红,或有出血,下坠疼痛,皆为火热之象。其人口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全身实热或湿热表现,同无热之脾气下陷与肾阳虚衰之脱肛不难鉴别。虚证脱肛,脱出之肛门无红肿热痛,全身呈一派里虚寒,或脾气不足之征;本证脱肛,其人多壮实;虚证脱肛,其人形体多虚弱。从大便久泻或干结方面亦可协助辨证:本证,大便系燥结,往往因大便干结不下,用力努责而致肛门脱出;而虚证,则多因久泻久痢,或产后,或大便本无燥结,因脾气下陷,肛门肌肉松弛,或肾阳虚,关门不同而脱出。湿热蕴结脱肛,治以清热利湿,散火通便,方选约营煎。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脱肛侯》:“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匽,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
《医学正传·痔漏》:“属气血虚与热,气虚参、芪、升麻、川芎,血虚四物汤,热加黄柏。外以五倍子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次、七次必收。”
《临证指南医案·脱肛》:“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又肛门为大肠之使,大肠受寒受热,皆能脱肛,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
本页关键字:脱肛 人州出 脾气下陷 肾阳虚 湿热蕴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