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辨证与治疗
早泄是指男性阴茎插入阴道后,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而男性的性交时间短于2分钟,提早射精而出现的性交不和谐的病症。一般28%的男性均有此情况,问题虽小,但却使性生活质量不高,也可能引起阳痿等其他性功能障碍,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和及早治疗。一般认为,早泄是指男子在阴茎勃起之后,未进入阴道之前,或正当纳入以及刚刚进入而尚未抽动时便已射精,阴茎也自然随之疲软并进入相对不应期的现象。临床上对阴茎勃起未进入阴道即射精,诊断为早泄。而能进入阴道进行性交者,如果没有抽动2分钟就很快射精,也定义为早泄。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仅仅因为自慰的时间太短,并不能算早泄。早泄必须是在性交的时候发生。自慰不是导致早泄的直接原因,适度的自慰是正常的,而过度的自慰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性能力下降。很多年轻人被误导,以为只要有过自慰就会导致早泄及阳痿等问题,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事实是,即使停止自慰,早泄同样有可能发生。相反,自慰是可以治疗早泄的。如果养成习惯,每次自慰的时间都很短,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性交的时间也可能很短。从性心理一行为疗法上讲,在自慰的时候,应该相对地延长时间,在快要达到射精的时候,立刻停止,反复多次,就可以相对地延长射精时间,这样就可以控制性交的时间了。在性交前,也可先自慰,同样可以防止早泄。
国外临床医学专家认为,早泄是指性交时男方不能控制足够的时间而出现的射精,由于女方未达到性高潮,阴茎变软缩,致使性功能正常的女性至少在40%的正常性交中得不到满足,影响性生活的愉快、和谐。2008年11月的最新调查显示,异性之间的性交时间一般为3-13分钟,3-7分钟为可以接受的时间,理想的时间为7-13分钟。
正常男性偶尔出现这种现象,不足为怪,但经常早泄,不能完成性交的全过程,就是病态,可诊断为医学意义上的早泄。
许多人都把阳痿与早泄相提并论,甚至报刊及广告宣传上说某药既治阳痿又治早泄,实际上是既卖矛又卖盾。阳痿真正的学名是“阴茎勃起障碍”,它是指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虽能勃起但勃起不坚,或勃起不能维持,以致不能完成性交全过程的一种病症。因此.阳痿的治疗主要是解决勃起问题。而早泄又叫射精过快或早发性射精。有的人在阴茎插入阴道不到1分钟就射精,有的人则是阴茎未插入阴道就射精了。这与患者的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射精阈值较低有关,也就是过于敏感,大脑皮层对射精中枢调控障碍。如果夫妻长时间没有性交,第一次性交的射精时间会比较快,阴茎比较敏感,较快达到射精阈值,出现早泄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早泄患者有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的因素,精神焦虑、紧张等都不容易控制射精这种反射作用。
容易发生早泄的情况有:
1、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行房。
2、急于求成,或想速战速决,也容易导致早泄。
3、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和冲动,难以自持,不懂如何控制射精的反射作用,导致早泄。
4、有些女人不了解男人的早泄挫折感,反以言相讥,会加重男人的心理负担,使早泄愈演愈烈。
早泄的治疗主要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打破射精原有的阈值。重新建立新的反射弧十分重要,主要用补肾安神的药物、针灸疗法加上性心理一行为疗法调节,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包皮过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尿道炎等皆可导致射精过快,需找准病因,治疗原发病灶。相对来说,早泄病人是床第间的快枪手,而阳痿病人则是一杆不能挺立的枪,或者说没有上阵就交了枪。
早泄的分类:其一是习惯性早泄,指成年以后性交一贯早泄者,这种人的性生理功能正常,阴茎勃起有力,性欲旺盛,交媾时迫不及待,大多见于青壮年人;其二是年老性早泄,由性功能减退而引起,中年以后或老年人逐
渐发生的射精时间提前,常伴有性欲减退与阴茎勃起无力;其三是偶见早泄,大多在身心疲惫、情绪波动时发生。另外,原本无早泄,在某种精神或躯体的应激情况之后急性发生的早泄,常伴勃起乏力。
目前国内外都比较推崇中医药、针灸和心理一行为治疗,特别是三者合一的综合治疗,认为疗效比较肯定。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以针灸治疗作为基础,再加上个性化的性心理治疗,可向病人传授有关性知识,帮助病人解除顾虑,减少焦虑与紧张心理,并可以通过教会病人掌握肌肉松弛的方法来消除性交之前的恐惧、焦虑心理。在性心理一行为疗法中,俄罗斯多位性心理学家根据夫妻双方的特点和性心理一行为治疗原则,制定了一套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按质按量完成,共分7套:相互触摸性敏感区、建立女性器官的兴奋感、激发阴茎的感受、延长阴茎兴奋时间、性器官接触时的感受、阴茎进入阴道后对阴蒂刺激的感受、阴茎性兴奋一射精快感感受。
早泄的治疗是夫妻双方的事,尤其是妻子参与治疗十分重要。对于早泄的心理治疗,首先要取得病人妻子的配合,因为女方的误解或者埋怨,会使男方的紧张、焦虑感上升,加重心理负担。女方应持体谅、关怀的态度,给予言语及行为安慰,缓解男方的紧张心理,帮助其树立治愈的信心。
病因病机
由于精囊的病位深在,中医认为,早泄的发生与心、脾、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如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指出了精液的封藏和疏泄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有赖于心、肝、脾、肾等脏器的共同作用。精液的疏泄与肾、肝、心相关,以肾为本。临床上,早泄的病因病机大致分为肝经湿热、阴虚火旺、肾气不固、心脾虚损四类。
1、肝经湿热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所愿不遂,气结日久,伤肝化火;兼内有湿浊,外阴不洁,感受湿邪,流于肝脉,酿生湿热,湿热交阻,下注精室,扰动精关,致精液闭藏无权而发生早泄。
2、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劳倦过度,耗亏真阴,或欲念无穷,房事不节,纵欲竭精,均致阴精耗伤,阴虚阳亢,扰动精室,精随欲动而成早泄。
3、肾气不固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体弱多病,久劳伤气,累及肾脏;或过早婚育,房事太过,以致肾气虚衰,封藏失固,精液失守,每临房事,则见过早泄精。
4、心脾虚损
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忧思过度,伤心耗血,心脾两虚,摄敛无权,精失闭藏而发生早泄。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责之于肾,若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功能异常或虚损,最终多累及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失常,封藏失职,精液外泄而发生
早泄。
证候表现
1、相火亢进
主要表现:性欲亢进,触阴即泄,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眩头昏,赤耳鸣,面部烘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
2、肾气不固
主要表现:性欲减退,触阴即泄,不能持久,腰膝酸痛,面色晦暗,小腹拘急,大便稀溏,小便频数,溺后余沥,舌暗苔少,脉细弱。
3、肾气阴两虚
主要表现:阴茎勃起不坚,触阴即泄,腰膝酸软,少寐健忘,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
1、相火亢进证
治法:补肾滋阴,降火固泄。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15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黄柏9克,知母9克,金樱子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肾阳不足证
治法:补肾壮阳,益气固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9克,制附片9克(先煎),山药30克,巴戟天20克,沙苑蒺藜20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肾气阴两虚证
治法:滋肾养阴,益气固泄。
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西洋参10克,黄芪30克,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乌梅肉30克,金樱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其他治法
1、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淡盐开水送服。
大补阴丸,每次9克,每日2次,淡盐开水送服。
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开水送服。
金锁固精丸,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开水送服。
2、针灸
体针: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毫针直刺1-1.5寸,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灸法:
操作:温和灸。
3、验方
滋肾固阴方: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五味子10克,乌梅肉30克,金樱子15克,巴戟天2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l~2个疗程。
强肾升龙方:
生熟地各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10克,怀山药12克,黄柏6克,知母12克,淫羊藿15克,海马1对。每日1剂,分2次煎服。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五子固精方:
五味子10克,菟丝子20克,覆盆子15克,枸杞子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当归15克,鹿茸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补肾作强方:
制附子6克,肉桂6克,熟地30克,补骨脂15克,制何首乌30克,五味子10克,鹿茸10克,肉苁蓉20克,蛇床子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4、食疗
桂圆杞芪液:
桂圆肉200克、枸杞子200克、黄芪500克放人玻璃瓶内,倒入25度绍兴黄酒500毫升,封闭瓶口,半个月后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熘炒韭菜猪腰:
猪腰500克,韭菜50克,姜、葱、蒜佐料少许。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切成腰花块,韭菜洗净切段。炒锅中置花生油烧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