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脓疱
【概念】
皮肤脓疱,是指皮肤表面发生内含脓液,高起膨隆的小疱而言。脓疱呈黄色,或乳白色,有的初发即为脓疱,有的则从水疱变化而来;单发散在,或遍布周身;脓疱深者壁厚,浅者壁薄;破溃后,脓液溢出干涸,形成脓痂。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疱疮”,形容其“发于皮肤,头作瘭浆,戴白脓”;明《外科正宗》有“脓疱”的记载。(外科启玄>则分“春脓疱”、“秋脓疱”,提示本症有好发季节。
【鉴别】
常见证候
热毒炽盛脓疱:脓疱呈豆状,疱壁薄色黄,周围红晕,破溃后溢出粘稠脓液,易干涸,形成黄厚脓痂,常有接触感染之特点,严重者壮热,头痛,咽干,口渴欲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湿毒蕴结脓疱:初起为水疱,迅速变化成脓疱,或水疱、脓疱同时出现,集簇成群,疱壁薄呈乳白色,破溃后糜烂,脂水脓液交结,形成薄脓痂,伴有微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薄黄或根部稍腻,脉数或滑数。
湿热内蕴脓疱:脓疱表浅,小如粟粒,成批出现,反复发作,脓液浅黄,干涸后结成浆痂。若疱壁较厚不易破溃,可自觉胀痛。多见于素体肥胖,汗多之人,常有肌肤热,舌红,苔黄或腻,脉濡。
营血郁热脓疱:脓疱表浅,如米粒大小,发于红斑之上,脓液混有血液而略呈粉红色,干涸后易结成脓血痂,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红或黯红,苔少,脉弦涩。
鉴别分析
热毒炽盛脓疱与湿毒蕴结脓疱:二者虽皆因邪侵,但病因病机不同。前者乃因毒热之邪浸淫肌肤所致,脓疱伴有一派毒热症状(如壮热,头痛,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后者为湿毒凝结,浸淫肌肤所致,兼有湿象(如口干不欲饮,苔腻,脉濡)。二者发病过程也不同,热毒炽盛脓疱初发即为脓疱,湿毒蕴结脓疱初起常为水疱,以后转化为脓疱,或水疱、脓疱同时出现,杂集成群。脓疱本身亦有区别:热毒炽盛脓疱,多为绿豆或黄豆大,疱壁薄色黄,周围红晕明显,疱液流溢它处常可引起新脓疱;湿毒凝蕴脓疱,多为粟粒大小,疱壁薄,常发生大片潮红的皮肤上,疱破后常形成大面积糜烂,渗出不巳,缠绵不易干涸。治疗原则,均以解毒为主,但热毒炽盛脓疱,当拟清热解毒法,常用五神汤与黄连解毒汤化裁,湿毒蕴结脓疱,当拟除湿解毒,常用除湿解毒汤化裁。二证均可外用祛湿散,麻油调敷患处,以清热收湿解毒。
湿热蕴结脓疱与营血郁热脓疱:此二证病因皆缘于内。湿热蕴结脓疱多由肺经蕴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蕴结肌肤所致。营血郁热脓疱,常见于阳热偏盛之体,由于恣食辛辣香燥腥发之品,致使血热外壅,脉络失和,营血郁热于肌腠而生脓疱。在辨证上,湿热蕴结脓疱,常见于素体肥胖之人,常有汗多,肌肤热;营血郁热脓疱,素禀内热.常见大便秘结,口干喜冷饮。前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常用清脾除湿饮;后者治宜活血清热解肌,常用仙方活命饮化裁。
脓疱一症,以外邪浸淫者居多,临床上以前两证候最为常见,治疗虽以祛邪解毒为主.但要时时注意保护胃气。《临证指南医案·疮疡》云:“大凡疡症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于里……概用苦寒攻逐,名为清火解毒,实则败胃戕生,迨至胃气一败,则变症蜂起矣。”后两证候系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治疗应重在调理脏腑,疏畅气机。
【文献别录】
《外科大成》:“黄水疱于头面、耳项,忽生黄粟,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本页关键字:皮肤脓疱 疱疮 热毒炽盛 湿毒蕴结 湿热内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