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趾)缝湿烂
【概念】
指(趾)缝湿烂,是指手指间、或足趾间的皮肤发生水疱,破溃渗出,表皮损伤而言。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臭田螺”与“田螺泡”均包括本症。如《外科正宗》云:“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此睥经风湿攻注,不久渐大,胀痛不安”。其生于手指足趾间者,即为指(趾)缝湿烂。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内蕴指(趾)缝湿烂:开始指(趾)间皮肤潮红,发生针尖至米粒大的水疱,或水疱剧烈瘙痒,搓之破溃出水,底面鲜红湿烂,渗出液较粘稠,此起彼伏,经年不愈,自觉心烦不适,亦可有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湿毒浸淫指(趾)缝湿烂:指(趾)间皮肤浸白,或起水疱,多发生在两指(趾)根连接处,表面湿烂,剧烈痒,脱皮后底面呈红色,渗出不止,渗出液呈淡红色,较清亮,干燥后常有脱屑,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微红,舌苔白腻,咏缓。
脾虚湿蕴指(趾)缝湿烂:指(趾)缝起大小不等的深在性水疱,常波及指(趾)及掌跖,水疱壁较厚,剧痒,皮肤表面常呈正常皮色,疱破后指(趾)缝可发生湿烂,脓水淋漓,渗液稀薄,常浸淫成片,干燥后可结成小的点状痂皮,可伴腹胀,便溏,面色黄,手足多汗,肢肿等症状,舌苔白腻,脉缓。
鉴别分析
湿热内蕴指(趾)缝湿烂:多由于饮食失节,或过食腥荤生湿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发于肌肤,使皮肤湿烂。故其皮损特点是,先皮肤潮红,后表面起小水泡,而后湿烂渗出,底面鲜红,常伴有明显热象。治以清热除湿法,常用清热除湿汤,或用马齿苋煎水浸溃,外用祛湿散以甘草油调敷。
湿毒浸淫指(趾)缝湿烂:系由湿邪内蕴,复因水中作业,或久弄水浆,使湿毒蕴结肌肤而致。皮损特点为:先有皮肤浸白或起水疱,后发生脱皮湿烂,渗水不已,干燥后常有脱屑。治以除湿解毒为主,方用除湿解毒汤,外用苍肤洗剂浸渍,后用松花粉30克,加雄黄解毒散30克,混匀外扑。
脾虚湿蕴指(趾)缝湿烂:多由于素体脾虚,运化失职,湿从内生,不得宣泄,蕴蒸于皮肤而发。皮损特点为:常在指(趾)缝、手指、足趾,或掌跖发生深在性水疱,或大疱,其痒难忍,疱壁较厚,皮色正常,疱破后湿烂面色淡红,亦可结痂而愈。治以健脾除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其外治与湿热内蕴湿烂相同。
【文献别录】
《外科启玄·水渍手丫烂疮》:“辛苦之人,久弄水浆,不得停息,致令手丫湿烂。如车镟匠及染匠等之类多,水浸洗数次自效。
《外科大成·瘸疮》:“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肌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
本页关键字:指(趾)缝湿烂 臭田螺 田螺泡 湿热内蕴 湿毒浸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