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糜烂
【慨念】
皮肤糜烂,是指表皮水疱、脓疱因搔抓或摩擦后,破溃而渗出脂液形成的皮肤湿烂而言。因其皮肤损害表浅,故愈后不留瘢痕。本症与损害较深,愈后留有瘢痕的皮肤溃疡不同,因此后者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湿毒浸淫糜烂:糜烂面鲜红,湿润,有淡黄色清亮之脂水渗溢,流至它处可发生新疱疹,干燥后形成褐黄色脓痂,一般无全身症状,有时可见发热、恶寒等症状,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脾湿内蕴糜烂:糜烂面色淡或微红.潮湿,脂水淋漓,渗液较稀,浸淫成片,干燥后可结成痂皮;兼有胃脘不适,纳呆,面色萎黄,或可见肢肿,便溏,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阴虚湿阻糜烂:糜烂面色淡或暗红,渗水不多而持日较长,痂皮反复出现,皮肤干燥,或有脱屑,口干渴而不思饮,舌质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细滑或弦细。
鉴别分析
湿毒浸淫糜烂与睥湿内蕴糜烂:二者均与湿邪有关,但发病机理不同,故二证临床表现及治法有别。湿毒浸淫糜烂,乃由外湿与毒邪搏结,浸淫肌肤引起。多在夏秋季节湿毒较重之时发生,多见于小儿。皮损特点为:糜烂面鲜红,湿润,接触后易扩散。治以祛湿解毒法,方选除湿解毒汤加减。脾湿内蕴糜烂,系脾运失健,湿从内生,内湿蕴蒸,外发肌肤所致。皮损特点为:糜烂面色较淡,湿润,渗出较多且稀薄,发无定处。常兼有脾胃虚弱诸症,如面色萎黄,胃脘不适,纳呆,肢肿,便溏等。治以健脾除湿法,常用除湿胃苓汤化裁。
阴虚湿阻糜烂:多由于水疱破溃后,经久不愈,渗水伤阴耗液,阴伤而湿不去所致。皮损特点为:糜烂面色暗红,渗水少而不易干燥,同时在其它部位尚有水疱存在。兼有口干渴而不思饮等全身症状,舌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细滑。治以滋阴除湿法,常用方为滋阴除湿汤。
皮肤糜烂是皮肤病的一种常见症状。病因总与湿有关。治疗上以除湿为原则,但要根据证之虚实,或配解毒急治其标,或配健脾缓图其本,或滋阴与除湿并用。
【文献别录】
《外科正宗·杂疮毒门》:“遗毒乃未生前在于胞胎禀受,因父母杨梅疮后余毒未尽,精血孕成。故既生之后,热汤洗浴,烘薰衣物,外热触动,内毒必发于肌肤之表,先出红点,次成烂斑,甚者口角、谷道、眼眶、鼻、面皮肉俱坏,多妨乳哺,啼叫不安。”
本页关键字:皮肤糜烂 湿毒浸淫 脾湿内蕴 阴虚湿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