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针灸临床 --> 胁痛的针灸治疗

胁痛的针灸治疗

胁痛的针灸治疗实证取足厥阴、少阳腧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或泻法;虚证取背俞穴、足厥阴、阳明、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西医的发生于肝脏、胆囊、胸膜等的急慢性疾病,胸部外伤及肋间神经痛等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胁为肝胆经脉循行之处,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功能失常。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日久,瘀血停着;感受外湿或饮食不节,湿热内蕴;跌仆闪挫,络脉瘀阻;久病体虚,精血亏损而致肝阴不足,均可导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

实证

主症:一侧或两侧胁痛。如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食少嗳气。舌苔薄白,脉弦则为肝气郁结。如胁肋灼痛如刺,恶寒发热,口苦,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蕴结。如胁痛如刺, 固定不移,入夜甚,拒按,舌质暗,脉沉涩为瘀血停着。

分析:肝胆之气失于条达,络脉阻滞故胁痛。属肝气郁结者,由于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肝主疏泄,其气机受情志影响故疼痛与情志变动有关,肝气横逆犯脾胃,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属湿热蕴结者,湿热阻滞气机故灼痛如刺,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故恶寒发热、口苦,湿热内蕴,脾胃失其运化和降故恶心呕吐,厌油腻,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之象。属瘀血停着者,瘀血阻滞脉络故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阳主动阴主静,入夜血液尤缓,故入夜痛甚,舌质暗、脉沉涩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则:通络止痛。兼以疏肝理气,或清热化湿,或活血行气祛瘀。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腧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或泻法。穴取期门阳陵泉,肝气郁结加太冲内关,湿热内蕴加支沟日月阴陵泉,瘀血停着加大包膈俞阴交

方义:期门为肝的募穴,可舒肝解郁,宽胸理气;配胆经合穴阳陵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太冲为肝的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两穴可疏肝解郁和宽胸理气。日月为胆的募穴,和期门共同疏利肝胆,支沟、阳陵泉同属少阳,主治胁痛,阴陵泉健脾除湿。大包为脾之大络,可通络止痛,膈俞配三阴交活血化瘀。

随证选穴:胸闷加膻中,热重配大椎,有明显痛点配用阿是穴。

虚证

主症:胁肋隐痛绵绵,遇劳加重,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分析:精血亏损,血少不能濡养肝络,故见胁肋隐痛绵绵,遇劳加重,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均为精血不足,阴虚内热之象。

治则:益精养血, 和络止痛。

处方:取背俞穴、足厥阴、阳明、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穴取肝俞肾俞、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方义:期门为肝经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和肝俞为俞募相配和俞原相配,加肾俞穴,四穴可益精养血,调肝止痛。取足阳明下合穴足三里与足三阴交会穴三阴交相配以扶助脾胃,资气血生化之源。

随证选穴:头晕目眩加百会风池(艾条灸);胁痛隐隐加章门脾俞京门(艾条灸)。

【其他疗法】

耳针:肝、胆、胸、皮质下、神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症状稳定后可隔日治疗1次,或用压丸法。

皮肤针:用皮肤针叩胸胁痛部及与痛点成水平的背俞穴上、中、下3个俞穴,并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胁痛。

穴位注射:适用于肋间神经痛。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或加维生素B12 (100微克)注射液1毫升,注射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直刺达肋间神经根部附近,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稍向上提,再注射药液,可分别注射于几个穴位刺激点。

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仪照射阿是穴(压痛点),相应节段夹脊穴,支沟。每日1次。

【按语】 

针刺治疗胁痛有较好疗效。对原因不明的肋间神经痛效果尤佳。如属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尚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本页关键字:胁痛针灸治疗  胁痛  期门  阳陵泉  肝气郁结  湿热内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心悸的针灸治疗        下一篇:便秘的针灸疗法

>> 返回针灸临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