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点穴治疗眩晕
1.病因
有头昏而致眼花的,也有眼花面导致头昏的。眩晕,多属肝肾虚弱,或心脾两虚及虚阳上行头顶等。
2.症状
头昏,目眩,精神差,腰膝软,耳鸣,此属肝肾阴虚。心悸,失眠,食欲减,身体倦,为心脾两虚。突然眩晕,为虚阳上行头顶。
3.辨证施治
肝肾阴虚之眩晕,在滋防补肾的基础上,并宜结合头部取穴,补气安神等法。心脾两虚之眩晕,则应补心,补脾,补气血,并配以头部取穴。虚阳上行头顶之头昏眩晕,引虚阳下行,兼降胃气。
配穴与手法:
1.引阳下行:内关穴(补)、合谷穴(泻)、百会穴(泻)、关元穴(补);足三里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2.补虚安神:内关穴(补)、太渊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太溪穴(补)、三阴交穴(补)、足三里穴(补)、攒竹穴(补)、风池穴(补)、百会穴(补)、膻中穴(补)、中脘穴(泻)、关元穴(补)、心俞穴(补)、脾俞穴(补)、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7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中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方义解释:
第一组配穴:补内关穴,泻合谷、百会穴,以泻阳之上行于头顶;配以关元穴,则安神;补足三里穴,降胃气引虚阳下行。按次序点穴,则从上往下,以作诱导,故而治疗虚阳上行之头昏。
第二组配穴:补虚安神,应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脾两虚之眩晕症。取太溪、关元、肾俞穴,针对肝肾阴虚。取内关、心俞、脾俞、三阴交穴,则治心脾两虚。而肾俞、膻中与前穴配合,则起补虚作用。取头部攒竹、风池、百会穴,治头昏眼花。取中脘、足三里穴,则健胃。
按心脾两虚,病在上焦与中焦;肝肾阴虚,则病在下焦。手法轻重用中度者,以中应上、下焦也;快慢用中度者,也是取其相应也。平揉用小圈者,以作收敛。而止眩晕。
小结:点穴治疗眩晕症,1~3次就可见效。 一日点穴1次。或一周内点穴3次。轻症,10次左右可治愈;重症,则须延长治疗时间。
患眩晕病者,除特殊原因之外,大多数为年老体弱,或不作体育锻炼者。如能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确有预防眩晕之效。假如,有轻微的头昏,可以自我点百会(泻)、涌泉穴(补),即可治头昏。坚持自我点穴,又可作为预防。此外,起坐或是睡卧,动作不宜太快,以免由此而加剧眩晕。即便年老虽无此病,也应注意。
验案例证
(1)宋XX,女,76岁。住西安市南城根周家巷。1961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头昏,左腿疼痛,软无而力,自觉行走欲倒。
处理:根据患者而红,头自汗,年纪大,怕扎针等原因,给予点穴治疗。取百会(泻)、关元(补)、内关(补)、足三里(补)等穴,继将两腿轻轻循按四五次。患者当时认为不扎针,不吃药,仅用两手揉搓,恐怕不能解决问题,要求其它办法治疗。为了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满意,引到内科给予处方。不一会,患者又返回说:头昏已轻,两腿有力能走,表示愿意继续点穴治疗。
复诊(19日),自称,病已大为减轻,由南城根自己走来看病,精神安静。治法同前。
患者为老年性头昏,虽不能完全治愈,但经点穴两次,基本好转。
(2)汪XX,男,76岁,住西安市北关气象局退休干部宿舍。1982年8月9日初诊。
主诉:头晕已一年多。开始觉着头昏、目眩,视物旋转。每次犯病,要闹半日,且逐渐加重。现在,头晕一天多才能好转,就是平时不发病,头部总是觉着有点闷昏。
检查,舌淡,舌苔灰白。脉弦。
处理:予以补虚安神点穴。太渊(补)、内关(补)、合谷(泻)、列缺(补)、风池(补)、攒竹(补)、百会(补)、太溪(补)、足三里(补)、膻中(补)、巨阙(补)、中脘(泻)、气海(补)、肺俞(补)、心俞(补)、膈俞(补)、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70次。
此后,隔一天点1次穴。3次之后,感到头昏已经减轻多了,就出差到北京;之后,又头昏晕,即返回西安。9月20日又来点穴,仍用前法,继续点穴治疗4次以后,基本痊愈。
本页关键字:中医点穴治疗眩晕 眩晕 中医点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点穴治疗痫证 下一篇:中医点穴治疗外耳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