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1.《医学衷中参西录》:小蓟,山东俗名萋萋菜,萋字当为蓟字之转音,奉天俗名枪刀菜,因其多刺如枪刀也。其根与茎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鲜者捣烂,取其自然汁开水服之。若以入煎剂不可久煎,宜保其新鲜之性,约煎四、五沸即取汤饮之。又其茎中生虫即结成疙瘩,状如小枣,其凉血之力尤胜。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热者尤效。用时宜取其生农田间嫩而白者。2.《中药志》:历代
【拼音名】Xiǎo Jì
【英文名】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Herb of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of Field histle, Herb of Setose Cephalanoplos
【别名】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刺儿菜、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野红花、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setosum (Willd.) MB. [Cer-ratula setosa Willd.; Cirsium segetum Bunge; 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
采收和储藏:5-6月盛开期,割取全草晒干或鲜用。可连续收获3-4年。
【原形态】刺儿菜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茎直立,高30-80cm,茎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和中部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通常无叶柄,上部茎叶渐小,叶缘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雄花序总苞长约18mm,雌花序总苞长约25mm;总苞片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先端长尖,具刺;雄花花冠长17-20mm,裂片长9-10mm,花药紫红色,长约6mm;雌花花冠紫红色,长约26mm,裂片长约5mm,退化花药长约2m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除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外的全国各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6-7月待花苞枯萎时采种,晒干,备用。早春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20cm×20cm开穴,将种子用草木灰拌匀后播入穴内,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
田间管理 苗6-10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并结合耕除草,第2次在5月中耕除草结合施人畜粪肥。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30-45cm,直径2-4mm,表面绿色或微带紫棕色,有纵棱和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波状,有细密的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层,线形或披针形,花冠多脱落,冠毛羽状常外露。气弱,味微苦。
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织,有的微木化。皮层为10余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散在分泌细胞和石细胞。维管束环列,韧皮部较窄,外侧有微木化的韧皮纤维;木质部导管多位于中下方,内侧有少数纤维束,木化。髓部中央常成空洞。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可见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变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多细胞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由3-18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10-18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皱缩而扭曲。叶内细胞含有团块状物质及针簇状、方形、柱形等大小不一的草酸钙结晶。
【化学成份】带花全草含芸香甙(rutin),原儿茶
本页关键字:小蓟 衄血 尿血 血淋 便血 猫蓟 青刺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