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信息 --> 古今名医 --> 明代名医 --> 孙一奎

孙一奎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代著名医家,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氏医案》5卷,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

孙一奎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代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明代著名医家,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氏医案》5卷,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孙一奎为明初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擅长温补,是新安医学与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因学养深厚、医效显著,故时人以“此日孙思邈,医功更有神”予以赞誉。

一、学术特色

1、倡医易同源

孙一奎出身于儒学世家,自幼研读《易经》,且对易学有极深的造诣。孙一奎特别重视易学思想对医学理论的认识,尝试援易论医。在其著作《医旨绪余》中,通篇结合易学原理与理学观点,对医学理论进行新的阐发。孙一奎还在书中立有“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一篇,极力言医易相通之理。其日:“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是“医易同源”之说的首倡者。

2、人身内景说

中医的解剖学,可以追溯到《内经》之前的先秦时期,到了明代,各家分流的趋势明显,理论探索与学术争鸣之风日盛,客观上推动了藏象学大发展。而解剖学作为藏象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对人体脏腑形态结构的认识,得到了当时医家的普遍关注。

孙一奎非常重视人身内景的研究,他提出:“医要先识人身内景,脏腑形质,手足经上下,宗气、营气、卫气,呼吸出纳,三焦始终,及各经表里、阴阳、金、木、水、火、土,部位、配合、命名之义,上下不得错综,一经不得两配。”(《赤水玄珠·凡例》)若医家“内景不明,辞书不究,局局然守草根、树皮之末方”则是舍本求末,必然会导致“左右抵牾”、自相矛盾的结果。为此,孙一奎在其著作《医旨绪余》中专门立有《人身内景说》一篇,解说人身之脏腑官窍甚为明晰。同时,其更为重视且有所阐发的命门、三焦、包络、相火及手足经配合等理论,更是另立篇章详加论述。

3、命门动气学说

孙一奎最为重要的理论建树,是首创“命门动气”学说。关于命门问题,至明代,已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孙一奎上承金元医家思想,提出“命门动气”学说,极富新义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孙一奎指出命门动气即是人身之原气(元气),也是人身之太极所在。此原气本身即为太极之体,因其具有“生生不息”的性质,故名“动气”,此为太极之用,而两肾则为“太极之体”之所在。因此,孙一奎又参照太极图的形式做命门太极图,并注明“此中间动气即太极也”。由于“动气”属阳,两肾属阴之静,阴阳动静相合,而生成其他五脏。在此,孙一奎已将命门动气看做是人体生命的来源,是得以生成五脏六腑的根本所在。故日:“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图说》)

4、辨三焦与心包络

关于三焦,《内经》《难经》以降,历来争议颇多。孙一奎以《灵枢》《素问》为宗,反驳马莳在《难经正义》中有关三焦的认识,全面阐述了他对三焦的理解,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三焦与包络的关系,孙一奎提出“三焦为气父,包络为血母”的观点。所谓气父、血母是从心、肺而来。心主血,肺主气,二脏皆居膈上,而三焦(上焦)、包络皆处膻中,故有此说。手少阳三焦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手厥阴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因其脉上下交络之故。又二者皆属手经,均属相火,所以,以类相从,互为表里。由此,孙一奎提出“三焦为气父。是心主之表;心包络为血母,是三焦之里”(《医旨绪余·难经正义·三焦评》)。然而,由于“脏有声色臭味,腑有出纳受盛”,而三焦、包络二经俱无,因此终归与其他五脏五腑不同,虽是表里,却并不能称为“脏腑”。故日:“心包非脏也,三焦非腑也。”

5、论天人君相之火

相火之说出自《内经》,在金元之后逐渐为众多医家所关注。然而由于各家理解不同,相火的概念始终未得以确切的解释,如有以阴火为相火者,有以五志之火为相火者。而朱丹溪则又以龙雷之火为相火,并说君火为人火,相火为天火。孙一奎认为以上诸说皆非,他从辨析朱丹溪之论人手阐发自己的观点。

孙一奎认为,君火犹君主,应君之德,虽属火而至尊而无为,惟正火之名;相火犹宰相,奉行君命,守其位而司其职。故《内经》曰“君火以明(名),相火以位”。故君火在人身之中即为心火,乃人体之主宰,而相火则为包络、三焦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二者是相辅相成而不可偏废的。

6、论呼吸与气化

孙一奎在其命门学说中曾提出,命门所藏之肾间动气为人之“生生不息之根”。因此,他对呼吸功能也格外重视,尤其强调肾主纳气的作用。

二、主要著作

孙一奎现存医学著作,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氏医案》5卷,三书合称《赤水玄珠全集》,又名《孙氏医书三种》,首次刊行于明万历十二年( 1584 )。另有《正脉启蒙》《本草刊伪》等书未能刊行。

(1)《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全集》,又名《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撰。刊于万历十二年(1584)。现存刻本有明副本、四库全书本、1914年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等10多种。

1、《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是孙一奎的主要代表作,是其集三十年研究心得与临床经验所作。全书30卷,详尽地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方法、处方用药等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称:“于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者,谆谆致意,其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清晰。¨

《赤水玄珠》全书共30卷,总计130余万字。全书第一至十九卷主要为内科(包含五官、咽喉等科的内容),包括风、瘟疫、火热、暑、湿、燥、寒、头痛、面、目、鼻、耳、口、舌、齿、咽喉、腹痛、胁痛、心痛、呕吐哕、腰痛、水肿、胀满、痞气、吐酸、停饮、痰饮、怔忡惊悸、咳嗽、喘、哮、疟、泄泻、痢、气、血、虚怯虚损痨瘵、郁证、痿证、脚气、白浊、梦遗、汗、消瘴、痹、内伤、积聚、癫狂痫、颤振、瘛疭、痘、不得卧多卧、烦躁、健忘、癃、遗溺、脱肛、前阴诸疾、疝气、霍乱、中恶客忤、咳逆、噫、下气、嘈杂、眩晕、喑、疸、厥证、伤寒等70余门,涵盖了几乎内科所有病证;第二十至二十四卷为妇科,虽并未分门,但也依照

经、带、胎、产及妇人杂病的顺序全面论述妇科内容;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卷为幼科,其中第二十五、二十六两卷立有初诞、脱肛、哮喘、咳嗽、吐泻、癖、淋、遗尿、外肾光肿、痢、疟、吃泥、吃生米、耳、龟胸龟背、

虫、疳、痫18门,分述小儿诸病;第二十七、二十八两卷则为孙氏所著《痘疹心印》一书,专述小儿痘疹的辨治法则;第二十九、三十两卷为外科门,论述外科诸病的诊疗。

2、《医旨绪余》

《医旨绪余》2卷,计78篇,上卷45篇,下卷33篇。《医旨绪余》主要汇集了孙一奎对医学的思考与见解,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医论著作,也是孙一奎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集诸家之说,主要论述太极、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疾病诊断及内伤杂病等问题,书中结合易学原理与理学观点,对命门、相火、气、火等医学理论做出新的阐发,并有对痰证诊断与治疗,咳、喘、哮等病证的鉴别,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均汇集其学医之体会、见解,内容颇多可取,充分体现了孙一奎的主要学术思想。

3、《孙氏医案》

《孙氏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孙文垣医案》)5卷,由其子朋来、泰来及门人余煌、徐景奇等人选编而成,内含《三吴医案》2卷、《新都医案》2卷、《宜兴医案》1卷,计398案。内容以地名汇集,依时间先后为序,涉及温热时疫、内科杂症、妇人胎产、幼童虫麻以及耳目诸疾。孙氏医案辨证精详,立法得当,遣药合理,疗效突出,尤其在诊病时注意询问病史,分析脉证不落常套,有着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2)其他著作

孙一奎尚有《痘疹心印》2卷,是其搜集大量痘疹方书,“节录各家成法,参以己意,会而同之”(《痘疹心印·小引》),详细记述了小儿痘疹的各种诊断与治疗方法。本书成书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7),后并人《赤水玄珠》一书中,为其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痘疹门”。

此外,据张一群先生考证徐显卿所撰《文垣孙君墓志铭》载:“其所著述甚具,若《医旨绪余》,载命门之说、相火之辨,正朱彦修之讹,最所独得。其博综见《赤水玄珠》。其治病以意应机,载历验医案。其未梓行者有《正脉启蒙》《本草刊伪》等尚多。”可知孙一奎尚有《正脉启蒙》《本草刊伪》等书未能刊行,今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页关键字:孙一奎  赤水玄珠  医旨绪余  孙氏医案  汪机  新安医学  温补学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万密斋        下一篇:

>> 返回明代名医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