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发黑
【概念】
足趾发黑,是指足趾之皮肤或深及肌肉发黑的症状。轻则深红色,重者紫黑色,破后成溃疡。干者无渗水,湿者渗出污血水,疼痛剧烈,奇臭难闻。《灵枢·痈疽》称为
“脱痈”,后世称“脱疽”。
【鉴别】
常见证候
瘀血阻滞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跌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腻,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瘀血阻滞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于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脉瘀阻,故见一派寒湿表现(患肢发凉,甚者手足冰冷,脓水清稀,舌润,脉伏)治当温经去湿,可用阳和汤加减。湿毒下注者,缘由寒湿久蕴,湿毒内聚,血脉瘀阻不通,故溃烂湿胀,汁水清稀,患处与正常肌肤界线不清,舌红苔黄腻,治当清利湿毒,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则足趾紫黑干枯,界线分明,舌红少苔,脉细,当配以大剂养阴补肾之药物,方用左归丸加减。
足趾发黑除损伤瘀血者外,寒湿、湿毒、阴虚三证多见于脱疽,或见于外伤后感染所致者。《外科证治全生集》说:“脱骨疽发于足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均视为外科难治之症,故内治为主,尚须配以外治,甚者割去患趾、患肢,或可根除。其患病原因,《疡科心得集》说:“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积毒所致,或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皆肾水亏涸而不能制火也。”故临床以虚证居多,实证少见。
【文献别录】
《灵枢·痈疽》:“发于足指(趾).名日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本页关键字:足趾发黑 脱痈 脱疽 瘀血阻滞 寒湿下注 湿毒下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