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
【概念】
臁疮,是指生于下肢膝骨内外侧的疮疡,长期不愈的症状。中医称小腿胫骨为臁骨,疮面生于小腿内侧者,称为里臁疮;生于小腿外侧者,称为外臁疮,均可称为臁疮,俗称“老烂腿。”
裙风、裤口(裙边疮即裤口风疮《疡医大全》)与臁疮相近似,在古代文献里多并为一类。但二者在病因及证候上都不尽相同。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下注臁疮:初起局部红肿,疼痛,继而溃破,浸淫瘙痒,脓水淋漓,后期疮口边缘硬而隆起,久不愈合。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湿盛臁疮:疮口肉色灰白,脓水淋漓而清稀,朝宽暮肿,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头晕口干。舌质淡,苔白,脉缓。
血瘀气滞臁疮:局部皮肤颜色紫暗,青筋显露,溃烂浸淫,刺痛,下肢沉重麻木,行走时更甚,舌质紫,苔薄,脉弦涩。
肝肾阴虚臁疮:局部不痛或微痛:颜色暗红,伴有低热,或午后发热,不思饮食,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数。
鉴别分析
湿热下注臁疮与脾虚湿盛臁疮:湿热下注臁疮,多因外受水湿浸淫,入里郁而化热,湿热侵入阳明经脉,阳明多气多血,气血受湿热熏蒸,则皮肉溃烂而成臁疮。脾虚湿盛臁疮,则多因劳力过度伤及中气,或久经站立,过负重物,使脾气受损,湿邪留滞.肌肤失养而成臁疮。两者辨证要点为:湿热下注所致者,局部热赤肿烂,痒甚,苔黄腻,脉滑数;睥虚湿盛而致者,局部肉色灰白,脓水清稀,苔薄白,脉缓。前者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佐以槟榔等;后者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合二妙丸。
血瘀气滞臁疮与肝肾阴虚臁疮: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两者共同点为病程长,局部颜色发暗,但其病因及症状有明显区别。血瘀气滞臁疮,乃由气滞血瘀,外受水湿浸淫,或蚊虫叮咬,局部溃破,或撞损皮肤,络脉阻滞,以致下肢臁骨处溃烂滋水;肝肾阴虚臁疮,多罹患于热病之后,或房劳过度损耗肾精,致下肢肌肉渐渐剥损,加之阴火下流而成。鉴别要点为:血瘀气滞者,下肢青筋暴露,胀痛明显,舌紫脉涩;肝肾阴虚者,伴低热,消瘦,舌质嫩红,脉细数,前者治宜活血理气,方用木瓜槟榔散;后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六味地黄丸。
臁疮有内外之分。大凡外臁属足三阳经,多属湿热疾患,治之较易;内臁属足三阴经,多属阴虚火旺而致,治之较难。若以疮色言,红肿_觖痛者易治,黑黯漫肿者难疗。治外侧多用清渗之剂,治内侧多用滋补之剂。一清一补,迥然有别。
【文献别录】
《洞天奥旨·内外臁疮》:“久犯房事,以致皮黑肉烂,臭秽难当,若夫妇人女子经期血散,亦往往肉黑肌坏,故经年累月而不愈也。所以男妇苟生内外臁疮,必当节欲慎房,始易奏功耳。”
本页关键字:臁疮 里臁疮 外臁疮 老烂腿 湿热下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