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溃烂
【概念】
足趾溃烂,是指足趾破溃之症。
本症,古医籍中有“脱疽”、“敦疽”、“甲疽”等名称。大趾溃烂称脱疽,余趾溃烂称敦疽,均由内因所致。甲疽俗称嵌爪,多因外伤所致。
【鉴别】
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足趾溃烂:足趾紫黯或色黑,皮肤破溃,疮口时流血水,腐肉不鲜,痛如火灼,夜间痛甚,彻夜难眠,常抱膝而坐。严重者腐烂漫延,可五趾相传,甚至上攻脚面,渐见肢节坏死,自行脱落,久久不敛。
外感邪毒足趾溃烂:多见足大趾内侧。甲向内嵌,甲房肿胀溃烂,胬肉高突,疼痛流水,继则化脓腐溃,或脓水侵入趾甲之下。
鉴别分析
火毒蕴结足趾溃烂:主要原因是:久受寒湿,或严寒涉水,寒湿下受,以致寒凝络痹,血行不畅,阳气不能下达,寒湿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以致肠胃机能失调,火毒内生;或过服温肾壮阳药物,房劳过度,以致邪火灼阴.水亏不能制火。以上三者成因虽异,但均导致火毒蕴结,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而发病。辨证要点:疮口时流脓水,腐肉不鲜,痛如火灼,夜间痛甚,甚则腐肉漫延,五趾相传;或肢节坏死,自行脱落。治宜活血、解毒、通络,可用脱疽三号,外用生肌玉红膏;若疮口紫黑,出水无脓者,宜补益气血,托毒消肿,可用托里消毒散加生地、牛膝;若久溃不敛,气血两虚者,宜调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
外感邪毒足趾溃烂:多因修趾甲损伤皮肉;或趾甲过长,侵入肌肉;或靴鞋狭小,久受挤压,均使局部气血运行失常,而又感染毒气所致。辨证要点:多见足大趾内侧,甲旁肿胀溃烂,胬肉高突,化脓腐溃。治宜清热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外用平胬丹,腐蚀平胬,或手术处理。
【文献别录】
《灵枢·痈疽》:“发于足指(证),名日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外科大成·脱疽》:“生于足大指,亦生于手大指,……由膏梁之变及丹石热药之所致。此毒积于骨髓,不紫黑者生,未过节者可治。若黑漫五指,上传足趺,形桔筋练,疼痛气秽者死。是症也,在肉则割之.在指则截之,欲其筋随骨出,以泄其毒,亦无痛苦,若待毒筋内断,骨虽去而仍溃者,亦不治也。”
《外科大成·甲疽》:“因剪甲伤肌.或甲长侵肉,致使气血阻遏而不通,久之腐溃面生疮泡;或胬肉裹上,指甲肿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经络,亦不形于诊也。”
本页关键字:足趾溃烂 脱疽 敦疽 甲疽 火毒蕴结 外感邪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