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概念】
丹毒,是以皮肤或粘膜发红,如丹涂之色为其特点,且灼热,疼痛。《外科大成》说:“丹毒者,为肌表忽然变赤,如丹涂之状也。”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所以有:“抱头火丹”、“流火”、“内丹”、“赤游丹”等。
此症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称为“丹熛”。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称为“天火”。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化火丹毒(流火):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局部皮肤焮红,肿疼灼热,境界明显,常好发生于下肢,患侧胯间膏核亦可肿痛,经多次反复发作,可造成皮肤增厚、肿胀,即所谓“象皮腿”,苔黄腻,脉滑数。
风热化火丹毒(抱头火丹):多发生于颜面部皮肤(开始或接近于耳,或接近于鼻).焮红灼热,很快蔓延至正面部或头部,皮肤光泽紧张,有时出现小水泡,眼睑、耳翼、口唇肿胀,全身伴有寒战高烧,头疼,口渴,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谵语,苔黄腻,脉浮数。
肝胆湿热丹毒(内丹):一般多生于腹部及腰部,局部皮肤红赤、灼痛,寒热,口苦,胁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
胎热丹毒(俗称游火):多发于婴儿。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而痛,或发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患儿烦躁,腹胀,发热;常发于一处后,又向他处蔓延,有时在很短时间即可蔓延到全身。
鉴别分析
湿热化火丹毒:多因脚气,皮肤破损,感染毒气,湿热化火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法。用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反复发作,局部皮肤肿硬,色暗而粗糙者,需加用通脉活血之品。
风热化火丹毒:多由外感风热失治化火,火毒蕴结,风火相煽所致,临床特点为:发病快,症状重,处理不当往往会毒邪内陷入营,神昏谵语。治疗用清火解毒法,方用普济消毒饮,内陷心营用安宫牛黄丸,或犀角地黄汤。
肝胆湿热丹毒:发于腰胯,腹部,为肝胆湿热蕴结化火所致,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
胎热丹毒:为胚胎期间,母体嗜食辛辣炙煿之品,或感受毒邪而遗热于胎儿所致。临床特点为多生于婴儿,发病迅猛,变化快,合并症多。治疗用犀角地黄汤随证加减。
总之,丹毒均系火热毒邪郁于血分,发于肌肤而成,临床上都是营卫失调,气血凝滞,毒邪壅聚,蒸腾于外的表现。故要抓住火热毒邪和气血郁滞的关键而进行鉴别。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肾气游风》:“此证多生于肾虚之人。腿肚红肿,形如云片,游走不定,痛如火烘,由肾火内蕴,外受风邪,膀胱气滞而成也。”
本页关键字:丹毒 抱头火丹 流火 内丹 赤游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