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热
【概念】
壮热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围。
壮热成因很多,外感病初起,发热恶寒同见,当病邪入里,邪正交争,热势壮盛,即可出现壮热,壮热为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高潮阶段。早期发热恶寒,热虽盛,不属于此条,在“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等有关条目中阐述。
【鉴别】
常见证候
肺热炽盛壮热:壮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气热,或咯吐脓痰腥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阳明经壮热:壮热恶热,多汗,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温病气分证与此同,春温邪发气分,可起病即壮热恶热,而无恶寒发热卫分阶段。
肠道热结壮热: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有力。
热炽营血壮热:身热,入夜尤甚,烦躁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吐血衄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湿热蕴结壮热: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增重,烦渴,不欲饮或少饮,胸闷气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大肠湿热壮热:壮热,兼有腹中疼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鉴别分析
肺热炽盛证壮热:多由风热之邪入里,或由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津液,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而成。故初起多见恶寒发热,继之则壮热恶热,痰粘咳嗽不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重者可见鼻煽,是其特点。若肺热成痈,则咯吐脓痰。治宜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方选泻白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肺痈成脓者,宜清肺泄热排脓,方用苇茎汤加味。
阳明经证壮热与肠道热结壮热:两证均属热邪入里,病在阳明。但前者为经证,后者为腑实证。阳明经证壮热的特点是壮热、大汗出、口大渴,咏洪大。邪热入里,阳明热盛,正气未衰,正邪剧争则壮热不巳;里热蒸腾,腠理开而大汗出;热伤津液,则口大渴;里热亢盛,充于脉道,故脉洪大。肠道热结壮热的特点是壮热,日晡加剧,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少津,脉沉数有力。热邪结于肠胃,传导失司,则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日晡之时,阳明当令,故日哺之时加剧。邪热蒸迫,里热内扰,神明逆乱,出现神昏谵语,舌苔黄燥少津,脉沉效有力。前者治宜清气泄热,方选白虎汤加减。后者治宜泄热通腑,攻下燥结,根据热结之轻重,可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
热炽营血壮热:本证为热邪深入营血所致,热灼营血,热势鸱张,壮热不已,入夜尤甚;营血热盛,上扰心神,则烦躁不寐,甚则谵语发狂。热炽营血有在营在血的不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营分证进一步发展即为血分证。热炽营分证病浅,仅有斑疹隐隐;热炽血分证则动血生风,出血斑疹紫黑,吐血衄血,手足抽搐等症状。热炽营血证,治宜清营凉血,偏于营分者,治宜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加减;偏于血分者,治宜凉血泄热。以出血为主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若已生风,可选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若生风动血同时出现,可用二者合方治疗。
湿热蕴结壮热与大肠湿热壮热:两者均为湿热为患,亦同多发于夏秋季节。但二者病变部位不同,因此表现各异。前者湿热蕴结病变主要在中焦,波及上焦、下焦,故临床表现为中焦湿热郁结为主的表现。湿热相兼为患,湿性粘腻,挟热蒸腾,缠绵难愈,故病程教长;湿热为患,故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加重;湿邪阻碍气机,则脘痞身重,胸闷气短;津液不布而口渴;内有湿邪,津未大伤,渴而少饮或不欲饮。后者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以热为主所致。湿热内蕴,蒸达于外则壮热不已;热邪下迫大肠,则里急欲便;湿阻大肠,气滞热塞则坠胀后重;湿热蕴结大肠则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热伤肠中脉络,则下利脓血,本证的特点是湿热壅聚大肠,出现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其高热亦无明显午后加重、壮热起伏特点,因其虽湿热为患但以热邪为主。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达邪.方选三仁汤、连朴饮等;后者治宜清利肠道湿热,方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热病诸候·热病解肌发汗候》:“病已经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干,心腹不满,又不引饮,但头痛,身壮热,脉洪大者,此谓病证在表。”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会反恶热”。“胃实脉大府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汗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本页关键字:壮热 身体发热 热势壮盛 高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