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欠
【概念】
张口舒气称为呵欠。一般在疲倦欲睡或乍醒时发作,多属正常生理现象。若不拘时间,又不在困倦之时,频频呵欠,则属病理表现。
呵欠在古代医籍名。《灵枢·九针》谓“肾主欠"。《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云:“中寒家喜欠"。后人亦称“呼欠”或“欠去欠"(音去)。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呵欠:时时欠伸,抑郁少欢,精神不振,表情淡漠,胸闷胁痛,嗳气腹胀,或咽中梗塞,如有炙窗,或精神恍惚,善悲喜哭,脉弦细。
气滞血赍呵欠:频频呵欠,胸部憋闷,或心前区刺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情急躁,舌质红或紫暗,脉多沉涩,或见结代。
脾肾阳虚呵欠:精神疲惫,连连呵欠,伴见面色轨白,形寒肢冷,食少腹胀.大便澹泄,夜尿增多,或小便清长,舌淡唇青,脉沉细弱。
鉴别分析
肝郁气滞呵欠与气滞血瘀呵欠:两者都有气机郁滞症状,一是气郁于肝,是气郁及血。肝郁气滞呵欠,多因情怀抑郁,思虑不解,忧愁烦闷、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而致时时欠伸。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散结,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川棵子、郁金。若久郁伤神.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睡眠不安者,可用甘麦大枣汤加合欢皮、枣仁、获神、龙齿。气滞血赍呵欠,多因病久及血,脉络癌滞,阳气被阻,不能宜发所致。症见呵欠乍作,伴胸部憋闷,或隐痛,心悸气短,口唇隐青等症状,与肝郁气滞者不同,治当理气活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脾肾阳虚呵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脾肾阳衰,中焦虚寒,阳虚阴盛,阴阳相引所致。症见神倦欠伸,形寒怯冷,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温阳,补肾益火,方用右归丸加味。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气滞日久,每致血瘀,而血瘀亦可加重气滞。气滞属实者居多,血瘀则或有虚中挟实者,而脾肾阳虚则纯属虚证。
【文献别录】
《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卫气昼日行千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邵氏医通·欠嚏》:“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则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骸,背痛,善噫善欠。’胃为二阳,肾为一阴,以肖虚气郁千中则为噫,肾虚经郁于下则为欠。内经以欠隶属诸胃,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不下应,胃气虽虚,郁上泄,则但呼而不欠也”。
本页关键字:呵欠 张口舒气 疲倦欲睡 频频呵欠 金匮要略 呼欠 脾肾阳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