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疣赘
【概念】
皮肤疣赘,是指皮肤表面的小赘生物而言,可发于身体各部位,小如黍米,大如黄豆,表面光滑或粗糙,形如帽针头,或花蕊,呈正常肤色,或黄白色。
本症,古代称“鼠乳”、“枯筋箭”;俗称“瘊子”、“扁瘊”,是青年人常见的皮肤病症之一。
【鉴别】
常见证候
血虚风燥疣赘:皮损为粟米,或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的赘生物,正常肤色,质坚,表面粗糙不平而带刺,好发于手足背,掌蹠部,或头面部,一般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可有疼痛感。
风热蕴肤疣赘:皮损为帽针头或绿豆大,扁平坚韧丘疹,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好发于面颊及手背,有轻微痒感。
风热疫毒疣赘:皮损为绿豆大,或豌豆大,半球形隆起的丘疹,中央有脐窝,表面光泽,形如“鼠乳”,成散在出现,或数个一群,刺破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
气血瘀滞疣赘:皮损呈黄豆至蚕豆大坚实的斑块,中央呈白黄色硬结,压迫时有明显疼痛,好发于手足底或手掌部。
鉴别分析
风热蕴肤疣赞与风热疫毒疣赘:均因外感风热所致,但风热蕴肤疣赘的皮损特点为:略高出皮面的扁平光滑坚实的丘疹,好发于颜面及手背;而风热疫毒疣赘的皮损特点为:半球形隆起的坚实丘疹,表面光亮,中央有脐窝,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治疗上均宜清解热毒。方用去疣三号方;外治法则不同,风热蕴肤疣赘用疣洗方外洗,而风热疫毒疣赘应在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疣体,挤出白色小体,再用雄黄解毒散外搽。
血虚风燥疣赘与气血瘀滞疣赘:病均在血分。但前者系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后者则由脚热着水,感受风寒,气滞血凝所致。一为血燥,一为血凝。血虚风燥疣赘呈圆形或不整形赘生物,质坚,表面粗糙带刺,形如花蕊;气血瘀滞疣赘如黄豆或蚕豆大,坚实,好发于足底手掌。治疗上前者宜滋肾水生肝血,润燥消风,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并可采用鸦胆子仁捣碎如泥外敷,三、五日换一次,或用黑拔膏棍加温,热滴疣上,三、五日换一次;气血瘀滞疣赘宜活血软坚,方用去疣四号方,外治法同前。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
《外科正宗·卷四》:“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
本页关键字:皮肤疣赘 鼠乳 枯筋箭 血虚风燥 风热疫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