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疼痛
【概念】
肌肤疼痛,是指周身肌肉、皮肤疼痛无力,痠楚不仁,活动受限,兼见皮肤红斑、水肿的症状。
肌肤疼痛,又称肌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日肌痹。”
【鉴别】
常见证候
毒热炽盛肌肤疼痛:肌肤疼痛无力,壮热恶寒,颜面、眼睑红肿,骨节痠痛,咽干口苦,烦躁,纳呆,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心脾两虚肌肤疼痛:四肢肌肉痠痛,萎软无力,面色萎黄、心慌气短,纳少便溏,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脾肾阳虚肌肤疼痛:肌肉萎缩,关节疼痛,面色晦暗,肢端皮肤紫绀发凉,久站行走艰难。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
鉴别分析
毒热炽盛肌肤疼痛:此为风温毒邪侵犯肺胃二经,蕴阻肌肤之间。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外邪淤积化热,毒热炽盛,燔及营血,故表现为壮热恶寒,颜面眼睑红肿,肌肤疼痛无力。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亦为气血两燔之证。毒热炽盛肌肤疼痛以邪实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阴,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心脾两虚肌肤疼痛与脾肾阳虚肌肤疼痛:二者均以本虚为主。前者为心脾两虚,兼感毒邪.则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致四肢肌肤痠痛,瘘软无力。心气虚则心慌气短;脾气虚则面色萎黄,纳少便溏。后者为脾肾阳虚,卫阳不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萎缩,关节疼痛,肢体痿弱不用。脾肾阳虚,肌肤失于温养,则肢端皮肤紫绀发凉,舌胖淡,脉沉细无力。心脾两虚肌肤疼痛,洽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化裁;脾肾阳虚肌肤疼痛,治宜健脾益气,温肾壮阳,方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肌肤疼痛:外因风寒湿热诸邪外袭肌腠,内因肺肾功能失调,尤以脾脏为主。《素问·痹论》曰:“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痹入藏府证》:“久病肌痹,复感于邪,而见呕涎,心下痞硬,四肢解堕之证,是邪内传于脾,则为脾痹也。”
本页关键字:肌肤疼痛 毒热炽盛 心脾两虚 脾肾阳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