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
【概念】
皮肤瘙痒,是皮肤产生痒感而欲搔抓,但又无原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自觉症状。如《外科证治全书·卷四》云:“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称“风瘙痒”、“风痒”;《外科证治全书》称“痒风”;《幼科全书》称“身痒”。若仅限于一处瘙痒.如阴囊、女阴、肛门等处,或先有原发皮损如丘疹、水疱等,而后皮肤瘙痒者,均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血热皮肤瘙痒: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皮肤瘙痒,搔破呈条状血痕,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得寒则解。伴有口干心烦,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或滑数。
血虚皮肤瘙痒:多见于老年人,秋冬尤剧,春夏转轻。证见皮肤干燥,遍布抓痕,经常搔抓处可呈苔藓样改变,皮肤脱屑如糠枇状,或遍布血痂。伴有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等症,舌淡苔净,脉象弦细。
风湿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搔抓后起水疱、丘疹、流水,或皮肤湿烂,多见于青壮年,夏秋季节为甚,舌苔白腻或薄黄腻,脉象滑数。
风盛皮肤瘙痒:多发于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日久不愈,皮肤可变肥厚呈苔藓化,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风寒皮肤瘙痒:多发于冬季.皮肤瘙痒常在头面、前胸、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遇寒则甚,逢暖或汗出则减。舌淡苔白,脉象浮缓或浮紧。
鉴别分析
血虚皮肤瘙痒与风寒皮肤瘙痒:二者均属阴证。血虚皮肤瘙痒,多发于老年人,由于气血两虚,血不养肤,血虚风燥,故皮肤干燥脱屑,如糠似秕。搔之不断,则遍布血痂抓痕。经年累月,皮肤呈苔藓样改变。血虚皮肤瘙痒,以血虚为本,内风使然,补其气血自能使内风摒除,瘙痒得解,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选养血润肤饮。风寒皮肤瘙痒多因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抗御外寒,再加之外受风寒之邪,故多见于冬季,发于头面、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逢暖或汗出,则风寒哲去,故瘙痒缓解。风寒皮肤瘙痒,以外因为主.故多见于暴露部分,治宜驱风散寒,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
血热皮肤瘙痒与风盛皮肤瘙痒:二者均为阳证。但血热皮肤瘙痒多因心绪烦躁,或过食辛香炙煿之物,导致血热风生,故作瘙痒。青壮年血气方盛者多患之,搔破则血痕累累。夏季阳气正旺,外热与内热相合,则瘙痒更甚,得寒则解。故本证关键在于血热,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选止痒熄风汤。风盛皮肤瘙痒,因肌肤腠理不密,外受风邪,郁久化热,浸淫皮肤而作痒。春季风木当令,故多易发。其特点为痒无定处,搔抓不止,皮肤肥厚苔藓化,或状如牛领之皮。治宜搜风清热,败毒止痒,方选乌蛇驱风汤。总之,二者均为阳证,前者多由血热,系内因为主;后者多由风邪,乃外因使然。
风湿皮肤瘙痒:多因恣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使体内蕴湿,复感风邪,则风湿相搏为患。风盛则痒,故搔抓不止;湿盛则起水疱、丘疹,流水或糜烂。治宜散风除湿止痒,方选全虫方。
此外,湿热黄疸等疾均可周身作痒。凡皮肤瘙痒之症,均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浴。瘙痒时,可外擦苦参酒、三石水;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润肤膏等。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诸病源候论·风身体如虫行候》:“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
《诸病源候论·风痒候》:“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凡痒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本页关键字:皮肤瘙痒 风瘙痒 血热 血虚 风湿 风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