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肿
【概念】
舌肿是指舌体肿大,或兼木硬、疼痛。甚至肿大满口而妨碍饮食、言语及呼吸。
本症《诸病源候论》名以“舌肿强”,《千金方》称“舌胀”,宋以后则将舌肿而木硬不舒者专名“木舌”、“木舌胀”、“木舌风”等。
古籍尚载有“重舌”(重,音chong)或子舌者,其定义不一,多数说是舌下肿胀突起如生一小舌,故名。舌下肿起数处如莲花者则称莲花舌。少数将舌根肿起或舌肿急症称为重舌,本书从第一种说法。
【鉴别】
常见证候
外感风寒舌肿:舌头肿痛,恶寒发热,周身肌肉疼痛,口中乏味,不思饮食,腹中冷痛泄泻,心中悸动不安,言语不清,脉象浮紧。
心经积热舌肿:常呈暴肿,舌体胀大满口,色红疼痛,甚则不能饮食言语,面色红赤,心中烦躁,坐卧不宁,夜寐不安,小便短黄,口苦,脉象数,左寸洪大。
心脾积热舌肿:舌体赤色,肿大满口,心情焦躁,手心与肌肤灼热,喜凉爽而不多饮水,怠惰乏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象滑数。
脾虚寒湿舌肿: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舌色暗淡,面色黄白,肢体沉重,怠惰乏力,腹中胀满,食后益甚,不欲饮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象沉缓。
鉴别分析
外感风寒舌肿与心经积热舌肿:来势均较急骤,但心火暴盛者其势尤急,书中有一夜之间肿大满口甚至不数时而肿至不能言语的记载。外感风寒者因外邪侵袭,心脾两经受邪,心开窍于舌,脾脉连舌本,因风性善行,挟寒邪侵及于舌,寒主凝滞,致令血脉凝涩不通,形成舌体肿大。其辨证特点:一为有风寒外症,恶寒发热.肌肉疼痛,脉呈浮紧;二为血脉凝涩,其肿大之舌颜色每暗紫不红,舌体肿硬不舒,闷痛不已。心火舌肿则或有重大心事萦怀,或变故起于非常,致思虑太过,心火暴盛,上攻于舌而成。所以舌肿必伴口苦,因苦为火之味,舌肿必焮红,其痛亦如针扎火燎,令人难耐。治疗亦因之而异:风寒伤心脾舌肿须疏散心脾之邪,金沸草散水煎,半漱半咽,邪去肿自退。心经积热舌肿宜苦寒清泄心经暴盛之火,黄连一味浓煎内服,外以生蒲黄敷舌上,有火极似水现象者佐生姜从治。
心脾积热舌肿与脾虚寒湿舌肿:前者系心脾热盛,火邪上壅,故舌肿且赤。又因脾主肌肉,故手心与肌肤灼热,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热虽盛而常不喜饮水。后者则是脾虚兼挟寒湿,肿大之舌色多暗淡,边呈齿痕,淡因阳气不足,暗是血瘀不畅,齿痕更是脾气不足,故见肢体沉重,怠情乏力,腹胀食少,大便溏薄等脾虚湿盛之象。治法心脾积热者外用蓖麻子油纸捻烧烟熏,内服导赤散、泻黄散合方。睥虚寒湿者可用六君子汤与理中汤合方。
本症若来势急骤,常会影响气道,有窒息的危险,可用三棱针于舌尖或舌边邵点刺放血,挫其肿势,通利气道,使饮食及药物得下,再用冰片、麝香、百草霜等为末敷舌。
【文献别录】
《医彻·舌论》:“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且厚语言不清者,难治。”
“只如舌黑焦枯,或肿或刺,群工视之不辨,而知其热症,非黄连解毒,则大小承气下之也。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舌虽黑虽焦枯,虽肿虽生刺,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黄大剂饮之。虚寒,加桂、附、五昧子,则焦黑肿刺,涣若冰释。”
《望诊遵经·诊舌形容条目》:“舌肿大者,或因热毒,或因药毒也;舌紫且肿厚者,酒毒上壅也;耳干舌肿,下血不止,脚浮者,六日死,足肿者,九日死,肾绝也。”
本页关键字:舌肿 舌体肿大 舌肿强 重舌 外感风寒 心经积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男性腰酸痛是什么原因?肾合胶囊为你解答!
- 一睡觉就做梦是怎么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 睡觉流口水咋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