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舌
【概念】
重舌,是指舌下近舌根处肿起,形似舌下又生一小舌,故称“重舌”,又称“子舌”。
重舌须与“舌垫”、“莲花细舌”、“卷舌痈”相鉴别。后者虽也舌下日中起,但其形状不似舌形。“舌垫”为舌下忽高肿起核,似物垫于舌下。“莲花细舌”是指舌下生峰(有三峰、五峰、七峰者),尖似莲花之状而名。“卷舌痈”在《焦氏喉科枕秘》中记载为:“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故应予区分。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脾积热重舌:舌下连根处红肿胀突,形如小舌模样,轻者毫无痛苦,重则疼痛,烦躁啼哭,甚至局部溃烂,或伴有发热面赤,口干,唇齿红肿,舌上生疮,口内灼热糜烂,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尖红,指纹紫滞等。
虚火上炎重舌:舌根下肿突,形似生一小舌,兼见面白颧红,倦怠懒言,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燥或稀溏,舌质淡或红少津等。
鉴别分析
心脾积热重舌:即心脾实热之证。多因妊母喜食辛辣厚味,或误服温药,以致胎禀过热;或生后养育过温,喂养不当,而致乳食积滞,脾胃功能失调,积热于内,热邪循经上行,复感邪毒,内外合邪,熏蒸于口舌,以致舌根下复生一小舌,口不能出声,饮食难下。火热炎上,则面红,唇赤;心火内炽,则烦躁不宁,小便短赤,舌尖红;脾胃实热,故有口干喜饮,大便臭秽等症。辨证有轻,重之分,轻者可不药自愈;重者必须急治。治以清热,泻心,解毒,内服清热饮,外敷凉心散治之。
虚火上炎重舌:多因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为病。阴虚生内热,故可见五心烦热,虚烦不宁,面白颧红,舌红少津等阴虚火旺之象。治疗宜滋养肾阴为主,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总之,前者为实热,病在心脾;后者为虚火,病责于肾,临床抓住其病因病机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不难鉴别。
【文献别录】
《幼幼集成·舌病证治》:“重舌者,心脾有热。盖脾之大络出于舌下,有热则气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内服沆瀣丹,外以针砭去恶血,用蒲黄、黄柏末敷之”。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