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说明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说明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又都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所以元·滑寿《难经本义》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作用

  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说:“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

  二、是气的间接作用,即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

  三、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即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故《医论三十篇》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见血虚证。根据这一理论,临床治疗血虚或气血两虚证时,在补血的同时加用益气之品,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对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气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宗气、心气、肺气、肝气等。

  二、是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间接达到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如元气。

  三、是气的温煦作用对血液的运行也有促进作用。故气的正常运行,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气论》所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均可导致血行迟缓,甚至瘀血;若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则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或血随气升,或血随气陷等。故临床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或升提的药物。此即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若脾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证,临床称之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可采用补气摄血之法,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量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一方面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而血液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因此,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临床常见久病血虚的患者,也伴有气虚的表现,其原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    气与血的关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精与血的关系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