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糖尿病足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人群的不断扩大,糖尿病足的患者也日渐增多,糖尿病足发展至严重阶段称为“脱疽”。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浊内生,阻于经脉,导致脉络瘀阻,气血不得通达四肢,末端失于温养,可形成趾指关节坏死脱落,称为“脱疽”。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虽然许多病症属于血瘀,但还有很多病例伴有痰浊,运用利湿化痰为主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痰湿也是产生糖尿病足的一个重要病因。
痰浊之意
痰和瘀是中医学里的两大病理产物,其在临床各科疾病之中都是明显的致病因素,或单独为病或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中医认为痰是由水湿津液凝聚而成,其性黏稠。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弱,津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体液停留积聚于脏腑、肌肉、四肢、经络。微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中医认为这是痰浊造成的结果。现代实验研究亦证明痰浊者血流呈高黏、高凝、血瘀状态,同时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亦升高。中医所谓之痰,即是稠浊、黏腻、胶凝之物。血液中异常的糖类以及糖复合物即属此类,是形成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础。
痰浊与糖尿病足
按照辨证分型,糖尿病足可以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经脉型,湿热下注型,热毒炽盛型。四个证型的主导病机分别是瘀血,寒邪,湿热,热毒。
瘀血与糖尿病足 病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伤脾,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浊瘀阻脉络,瘀久化热,热毒内蕴,发为糖尿病足。
寒邪与糖尿病足 消渴病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脾虚则生痰,阳虚则生寒。寒痰凝滞,脉络瘀阻,四末失养,发为糖尿病足。
湿热与糖尿病足 病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导致胃中积热,消灼阴津,阴津凝聚,痰浊内生,瘀久化热湿热互结,下注足趾,乃成糖尿病足,甚至脱疽。
热毒与糖尿病足 病人劳欲过度,相火炽盛,销铄肾精,遂成消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痰浊内生,又外感六邪,热毒内侵,湿热互结,热盛肉腐,发为糖尿病足,甚至脱疽。
瘀血、寒邪、湿热、热毒的出现都与痰湿密切相关,都是痰湿与其他病邪纠结日久所致,所以治疗糖尿病足需要从痰湿入手。
利湿化痰常法
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常用四个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化痰
方用: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桃仁、红花、栝楼、胆星、半夏、橘红、茯苓、枳实、黄芩、竹茹、甘草等。
阳和汤加减
功效:温经散寒,理气化痰
方用:熟地、鹿角胶、干姜、白芥子、麻黄、桂枝、当归、赤芍、川芎、黄芪、柴胡、砂仁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化痰
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猪苓、车前子、瞿麦。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化痰
本页关键字:从痰论治 痰浊 糖尿病足 血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熟读经典治疑难重病 下一篇:国医大师王烈:首创“哮咳” 三期分治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雪养生
- 望都县中医医院为保定市第七届县区机关乒乓球比赛保驾护航
- 驱虫良药使君子来历的传说
- “药”与“医”之字解
- 张仲景最早发明注射器
- 朱元璋与“凌霜侯”的传说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