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卢芳:活血当分寒热辨虚实
瘀,就是血液停积,通流不畅。《急就章注》云:“瘀,积血之病也。”《灵枢·水胀篇》说:“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张景岳注释曰:“败血凝聚,色紫黑者,曰恶血。”瘀血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卢芳集多年临床经验与潜心钻研,提出了治疗血瘀的三个纲领性原则。
活血当分寒热
血瘀一证,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热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休,遇寒则凝。《内经》中有多篇论及血受寒凝而致病,《灵枢·痈疽篇》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猝)然而痛。”《灵枢·禁服篇》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同书《贼风篇》说:“其若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同书《百病始生篇》说:“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同篇还提到“卒(猝)然外中于寒而成积。”同书《水胀篇》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通。”在《素问·调经论》中对血与寒、温的关系加以概括总结,“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性凝滞,主收引。《巢氏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不调候》云:“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寒则血结。”寒可致瘀,热亦能致之。《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又“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又“发热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伤寒有热,少腹满……为有血也。”仲景所述以上诸条,皆由热而现诸症,可归因于热。元代名医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首先把瘀归因于血热,后加风冷。他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自己沸腾,其后……寒冷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积块论》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以上只说寒、热可以导致瘀血的形成,而瘀血形成以后,将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寒、热趋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以行血,血以载气。血瘀则气滞,气郁不达,久郁不解则化火。明代娄安道《岭南卫生方附录》说:“人有恶寒发热,状似伤寒……须审其日前曾有跌坠挫闪拳踢之情。”《金匮要略》卷七说:“产后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又“妇人年五十所……暮即发热……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明医指掌·瘀血篇》邵达按说:“跌扑……一般寒热交作……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以上所说的寒热,主要是指发热。《血证论》说:“瘀血在腠理则营卫不和,发热恶寒……在半表半里之间,寒热如疟状……在肌肉则翕翕发热……瘀血在经络脏腑……必见骨蒸痨热。”血瘀则气滞,气滞则阳气不达,未达之处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则会出现皮肤不温,恶凉喜热。例如有些脱疽病人,足趾冷,麻木不仁,色紫暗,扪之不温。
血瘀当化,兼热者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如大黄、丹皮、炙水蛭、丹参等,应酌情选用;若血瘀兼见寒证者,则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常用吴萸、乳香、没药、红花之品。
活血勿忘治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有真气、元气、正气之名,及有脏腑之气。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宋代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血营气卫论》说:“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能行血,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全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血滞。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唐容川云:“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
古人认为:血赖气摄,方能流行不止,常居脉道不外逸。如果气虚而失于固摄血液之功,亦即“气不摄血”,血离经外溢而瘀血。气主煦之,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必须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也靠气的温煦作用,而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职,不仅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甚则出现口唇发绀,局部有瘀斑、瘀块等。
瘀血形成之后,也对气的各种功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血瘀停滞,血以载气,血停气亦停,血瘀气亦滞。血瘀则气血不运,病区失于气之温养,乏气、少气在所难免。
活血不可忘记治气,气滞者当行,如川芎、姜黄之属;气虚者则宜补气行血,如黄芪、人参之属;气寒宜温阳活血,如附子、川乌、桂枝之属。
活血宜辨虚实
血瘀一证有虚实之别,有因虚致瘀,亦有因瘀致虚者。阳虚气少,不能行血温煦,而致血瘀;阴血津液亏乏,血少滞涩而致血瘀。血瘀阻滞脉道,气血难以达之,故病区气血或有不足,阳气不足宜温阳活血。凡证见肢体寒痛,胃脘胀痛,泻痢不止,或恶露不畅,或畏冷神倦等兼并血瘀者,均以温阳活血法治之,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丹参、附子、肉桂、炮姜之属;凡见肌肤消瘦、四肢酸痛、潮热心烦等,兼血瘀者,当以滋阴化瘀,生地、当归、丹皮、白芍之辈不可少用。纯实无虚者,当活血破血,常用中药有乳香、没药、三棱、文术、水蛭、虻虫、山甲、皂角刺等品。
本页关键字:国医大师 卢芳 治疗血瘀 活血 寒热 治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银翘散治耳胀 下一篇:从《脾胃论》看“阴火”与“风药”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铜人——中医针灸的传承印记
- 冬季眼睛干涩 中医有妙招
- 女性血崩的食药调理
-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引导中医现代化
- 孟景春运用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经验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