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的常见症状之多唾与少唾
唾,即口中的津液,也称为唾液。
正常情况下,口中的津液适中,既不觉口中干燥,也不会觉得口水多。
多唾,即自觉口中唾液较多,或有频频吐唾的表现。
少唾,即自觉口中唾液少,甚至没有唾液,有口、舌、咽、唇干燥的症状。
理论依据
在中医的理论中,将汗、涕、泪、涎、唾称为五液,并与心、肺、肝、脾、肾相互配属,其中唾属肾。
肾为先天之本,人体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来源于肾并贮藏于肾。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元阳,或真阴、真阳,是人体阴液和阳气的根本。人体所有的阴液都来源于肾,并贮藏于肾,以滋养人体。肾脏位于人体的下焦,在五脏之中部位最低,在五行之中属水,所以全身的津液都会下行而流入肾中,犹如百川归海,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肾中的津液在肾阳的蒸化作用下,以经络为通道而输布于全身,滋养四肢百骸和脏腑组织。《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脯内,出胭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所藏的津液经过经脉,从肾到肝、膈、肺、喉,开口于舌下金津、玉液穴,以滋润口舌。由于唾为肾精所化,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练习气功时,都要舌抵上腭,通过呼吸意念的导引,使舌下津液缓缓泌出,待津液满口时咽之以养精,达到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证候类型
肾阳虚水泛型多唾:在口水多的同时,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动则加重,甚至脐下有跳动的感觉,面色发黑,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弦等症状,属于肾阳虚弱的多唾。治疗方法是温肾化气、固摄津液,方药可用金匮肾气汤加芡实、五味子、益智仁等。
肾阴虚损型少唾:除了口中干燥少唾以外,还可伴有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骨蒸潮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苔而干燥,脉细数。治疗方法是补肾养阴生津,方药可用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
鉴别
与脾阳虚多涎的鉴别:在五液之中,涎和唾都是口中的津液,其区别是,比较清稀的部分为涎,比较黏稠的部分为唾,多涎和多唾都是口水多,但是多涎表现为口水清稀,甚至流口水,其发生机理是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上泛于口所致;多唾则表现为口水多而比较粘稠,多为吐唾,其发生机理是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上泛于口所致。如果多涎和多唾难以从口水的清稀和黏稠进行区分的时候,还可以从伴随的全身症状进行区别。
如果在口水多的同时,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大便稀溏,面色发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弱,则属于脾阳虚弱的多涎。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益气摄涎,方药可用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
与胃阴虚口燥的鉴别:胃阴虚的病人也可表现为口中津液减少,口燥咽干,同时有胃阴虚的表现,如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胃脘痞闷不舒,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津而干,脉细数。治法宜用养胃生津法,方剂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重要提示
无论是多唾还是少唾,都是肾虚的表现。
本页关键字:肾虚常见症状多唾与少唾 肾虚体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