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的常见症状之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一侧或双侧足跟部发生疼痛。
理论依据
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行过足跟,如果肾虚,经脉失养,则会在肾经循行的部位出现疼痛。因为足跟是人体体重的负重点,所承受的重量最大,所以足跟要比其他部位的疼痛出现得早或明显。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某经的气血流通不畅,就会在该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出现疼痛等不适。另外,尚有“不荣则痛”的说法,即气血亏虚,机体正常组织得不到濡养也会出现疼痛。由于病因不一样,两者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气血流通不畅可由瘀血痹阻引起,也可由风寒湿等外邪所致。前者表现为刺痛,活动后会有所缓解,晚上疼得厉害;后者疼痛的特点则为肿胀酸痛,遇阴雨天加重,且伴有其他关节疼痛;而“不荣则痛”则多表现为隐隐作痛,时痛时止。
证候类型
肾阴虚证:足跟疼痛,表现为立久或行久后疼痛,局部皮肤不红肿,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眼昏花,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或者有纵欲过度的历史。治法宜用滋补肾阴法,方剂可选用左归丸加木瓜、白芍、炙甘草。
肾阳虚证:足跟疼痛,表现为立久或行久后疼痛,局部皮肤不红肿,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发凉,手脚不温,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或有强力劳伤的病史。治法宜用温补肾阳法,方剂可选用右归丸加怀牛膝、桑寄生。
鉴别
与气血亏虚所致足跟痛的鉴别: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肤不红不肿,白天活动疼痛减轻,夜间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或大失血后。治法宜用益气养血法,方剂可选用十全大补汤。
与风寒湿邪阻滞所致足跟痛的鉴别:足跟疼痛,同时伴有足部或其他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下肢困重,遇阴天下雨或受寒则加重,舌质淡,舌苔白,脉濡缓。治法宜用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止痛法,方剂可选用乌头汤加减。
与外伤所致足跟痛的鉴别:有外伤史,局部时有红肿,以刺痛为主,拒按,行走时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法宜用活血化瘀止痛法,方剂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重要提示
凡是足跟疼痛,都要考虑肾虚的可能。
上一篇:肾虚的常见症状之足心(涌泉)感觉异常 下一篇:肾虚的常见症状之嚏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