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桃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桃的成熟果实。桃原产于我国的陕西、甘肃一带,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后来才逐步传人欧洲及世界各地。油桃和蟠桃的栽培历史至少也在2000年以上。
世界上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栽培桃树,意大利和美国最多,其次是西班牙、希腊、法国、俄罗斯和中国。
我国除黑龙江省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桃树栽培,主要经济栽培地区在华北、华东各省,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北京海淀区、平谷县,天津蓟县,山东肥城、益都、青岛,河南商水、开封,河北抚宁、遵化、深县、临漳,陕西宝鸡、西安,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浙江奉化,上海南汇,江苏无锡、徐州。
桃在全世界有3000多个品种。中国约有800个品种,依其地理分布并结合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可分为5个品种群:
1、北方品种群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如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青海、宁夏自治区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本种群耐寒、耐旱,不适于高温多湿的南方气候。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果顶尖突,缝合线深。按肉质又分两类:
硬肉桃:熟时果肉脆硬,完全成熟时,肉质变软或发绵,汁液较少,如“四月半”、“五月鲜”和成熟期特晚的“青州蜜桃”、“冬桃”等。
蜜桃:熟时肉质致密,耐储运,经过后熟则肉柔多汁,如“肥城佛桃”、“深州蜜桃”、“天津水蜜”等。
2、南方品种群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江苏、浙江最多,其次为四川、云南等。适应温暖多湿气候,抗寒、抗旱能力较弱。本种群也分两类:
硬肉桃:单花芽较多,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果顶稍突,果肉脆硬致密,汁液较少,如“陆林桃”、“小暑桃”、“象牙白”、“二早桃”等。
水蜜桃:包括大部分日本品种。复花芽较多,以长果枝结果为主。果顶平圆,缝合线浅,果肉柔软多汁,皮可剥离,不耐储运,如“玉露”、“白花”、“上海水蜜”、“白凤”、“大久保”、“冈山白”等。
3、黄肉品种群
原分布于中国西北和西南一带,以陕西、甘肃、新疆、云南等省(自治区)较多。现沿海罐桃加工原料基地已形成新的黄桃产区。这一品种群喜干燥、冷凉气候。发枝力较北方品种群稍强,中、长果枝比例也稍多。果肉较紧,离核者软绵少汁,粘核者质密而韧。如“灵武黄甘桃”、“醴泉黄甘桃”、“叶城粘核黄桃”、“呈贡黄离核”、“火炼金丹”等。欧洲系品种黄桃“菲利浦”、“塔斯康”、“凯旋”等的祖先也起源于中国。
4、蟠桃品种群
中国江苏、浙江一带栽培较多,华北、西北较少。枝条开张,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复花芽多。果肉柔嫩多汁,皮易剥,品质佳。适于南方气候,少数品种可在北方栽培。
5、油桃品种群
分布于新疆、甘肃一带,江苏、浙江有少量栽培。适宜夏季于燥气候。果形较小,核大肉少、果肉脆硬,汁少、味酸。美国有油桃的改良品种。桃在我国劳动人民的长期培育下,品种不断得到改良和增多,其中特别优异的有河北深州的蜜桃、浙江奉化的玉露桃、山东的肥桃,它们个大皮薄,甘甜清香,在国内享有盛誉。
营养保健
桃子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糖类而且都是易于消化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索A、维生素B、维生素c和果酸、柠檬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尤其是铁含量较多,为苹果和梨含铁量的4~6倍。
每100克桃含热量210千焦,蛋白质0.9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2克,膳食纤维1.3克,维生素A3微克,胡萝卜素20微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3毫克,尼克酸0.7毫克,维生素C7毫克,维生素E1.54毫克,钙6毫克,磷20毫克,钾166毫克,钠5.7毫克,镁7毫克,铁0.8毫克,锌0.34毫克,硒0.24微克,铜0.05毫克,锰0.07毫克。
1、生血作用:桃子果肉中含铁量较高,在各种水果中仅次于樱桃,所以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能力,可防治缺铁引起的贫血。
2、利尿作用:桃含钾量较高,含钠少,适宜于有水肿的病人,作为服利尿药时的辅助食物。
食性:甘、酸,温。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
饮食调养
俗话说“桃保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桃对治疗肺病有独特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称桃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桃适用于气血两亏、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便秘、闭经、淤血肿痛等症状的人食之。
1、用于月经不诃:桃子有缓和的活血调经作用,故妇女经期宜食。少女在月经初潮后一段时间,可多吃些桃或桃脯,对因过食生冷而引起痛经者更宜。
2、用于肺病:桃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结核等出现的干咳、咳血、慢性发热、盗汗等症,可起到养阴润肺、止咳平喘的保健作用。
3、用于肾炎水肿:桃子有利尿消肿之效,适宜于有水肿的病人食用。
4、用于美容养颜:《大明本草》中说,将桃晒成干(桃脯),经常服用,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只是桃干的含糖量过高,用开水与少量绿茶或花茶冲服就好得多。
药膳食疗
1、养血润燥的桃果酱:将熟桃子4只(约500克)去皮核,把肉刮人锅中,另加洗净的桑椹(约250克),再加白糖(约250克)及水(约500毫升),共煮沸,再用文火煎至糊状,搅成浆状后,放人松子仁、核桃仁、黑芝麻末(各约100克)再煮沸10分钟左右后,待温即可取食。此百果桃酱具有养血润燥通便之功效。
2、补气补虚的桃皮糖:取鲜桃2000克,洗净去核,切块与白糖500克混合,晒去水分即成。每日食用,适用于体虚、气血不足等症。
3、蜂蜜桃汁饮:蜂蜜20克,鲜桃1个。先将鲜桃去皮、去核后榨成汁,再加入蜂蜜和适量温开水即成。每日l-2次,每次100毫升。可治疗急性胃炎。
饮食注意
李时珍曾说“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
1、桃不可多吃,多吃会令人生热上火;平时内热偏盛、易生疮疖的人吃多了,严重的还会身上起疮。
2、因上火而便秘者忌食。桃子富含胶质物,这类物质到大肠中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达到预防便秘的效果。但因上火而便秘者,大量食用桃子后不但不会缓解,反而会“火上浇油”。
3、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孕妇、月经过多者忌食。
4、最好不要给婴幼儿喂食桃子,因为桃子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婴幼儿肠胃透析能力差,无法消化这些物质,很容易造成过敏反应。
5、多病体虚的病人以及胃肠功能太弱的病人不宜食用,因为它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6、吃桃会引发过敏。一方面是因为桃子上有一层茸毛,光用水清洗桃子往往不能把桃子的毛全部洗掉,而人体本身又对这种桃毛过敏;另一方面是跟人的体质有关,桃子从树上摘下来,本身就有暑气,跟身体里的湿热冲撞在一起有可能引起过敏。还有很多人一吃桃就闹肚子,这是因为桃子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而这些人的胃肠功能又太弱。
7、没有完全成熟的桃子最好不要吃,吃了会引起腹胀或腹泻。
小常识
1、挑选桃子:看外形:果体大,形状端正,外皮无伤,有桃毛、果色鲜亮为佳;看手感:用手摸,表面毛茸茸、有刺痛感的是没有被洗过水的桃子,以稍用力按压时硬度适中不出水的为宜。手感过硬的一般是尚未熟的;过软的为过熟桃;肉质极易下陷的已腐烂变质;看果味:以汁液丰富,味道甜酸适中,果香浓郁者为优;反之,汁液稀少,甜味不足,酸味较大,香味无或淡薄者为次。
2、巧去桃毛:盐水去桃毛:在清水中放人食用盐,将桃子浸泡3分钟,搅动几下,桃毛就会自动脱下。然后再用清水将桃子冲洗干净即可;碱水去桃毛:在清水中放人少许食用碱,将鲜桃放入浸泡3分钟,搅动几下,桃毛便会自动上浮,清洗几下桃毛就没了。
3、预防桃子过敏:从树上刚摘下来的桃子,最好要放半天,等桃子暑气散去再吃比较好。吃桃一旦出现过敏,刚开始症状较轻时,比如嘴角发红、脱皮、瘙痒,应停止食用,将脸、手洗净。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比如嘴唇、口周、耳朵、颈部出现大片红斑,甚至有轻微水肿,就应该重视了,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腹泻。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治疗:泡一些绿茶,在里面故点盐,用热茶水清洗过敏部位,用于毛巾擦干,再涂上六一散。若症状比较重,可以把六一散换成无极膏。如果表面出现水肿,可以涂上些冰黄肤乐软膏。症状较轻,一天涂2次,症状重,一天可以涂3次。还可配合吃些清热解毒的药,如金银花、扑尔敏等。如果皮肤出现水肿,平时还可以多吃些萝卜,多喝水。
附:桃仁、碧桃干、桃木胶、桃花、桃叶
1、桃仁:具有破血散淤、止咳平喘、润燥滑肠的功效,常用于闭经、经痛和跌打损伤引起的淤血肿痛、半身不遂等。桃仁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并能抑制咳嗽中枢而止咳,同时能使血压下降。治产后血闭:桃仁20枚(去皮),藕一块,水煎服;治咳嗽气喘:桃仁(去皮)50克,以水1000毫升研汁和粳米100克煮粥食;治疗高血压、头痛、便秘:桃仁10克,决明子12克,水煎服。
2、碧桃干:(未成熟的干果)有敛汗、止血之效,治虚汗、盗汗,可用碧桃干15克,水煎服。
3、桃木胶:可用于治疗结石、乳糜尿。
4、桃花:有消肿利尿、泻下的作用,可用于浮肿腹水、脚气、足肿、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等症。
5、桃叶:有杀虫之功,以桃叶煎水洗涤,可治疗阴道滴虫。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