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流涎
【概念】
口流涎,或称口角流涎。在《内经》中称“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
小儿口中流涎,则名“滞颐”。《诸病源候论》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在本书儿科症状中专门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风中经络流涎:颜面麻木,口眼喎斜,眼睑不能闭合,恶风寒,流泪,常有口角流涎,舌苔白,脉浮弦。
风痰入络流涎:口中流涎不止,半身麻木不遂,口眼喎斜。舌歪语謇,或神志不清,头目眩晕,喉中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脾虚不敛流涎:口中流涎淋漓,纳呆食少,神怯面白,或腹胀时满,或便清泄泻,舌淡苔薄,脉弱。
肾虚不摄流涎:口涎时下,不可收持,精神迟滞,耳目失聪,腰膝痠软,头昏头晕,夜间尿频,尿后余沥不尽或失禁。舌淡胖、有齿痕,苔滑腻,脉沉细无力。
脾胃积热流涎:口中流涎,口舌疼痛或糜烂溃疡,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心烦食减,舌尖红赤或起芒刺,舌苔黄或黄腻,脉象滑数。
鉴别分析
脾胃积热流涎和脾虚不敛流涎:二者虽均属脾,但一实一虚,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脾胃积热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致脾胃伏火上蒸或心胃火盛,上迫廉泉,津液外溢,故见流涎。《灵枢口问》篇说:“胃中有热……故涎下。”而脾虚不敛乃因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致脾气虚寒,无以输布津液,气虚不能摄精,故涎流口角。前者常见口舌生疮、舌质红赤、尖边芒刺,或唇颊糜烂,心烦不寐,便秘尿赤等实热之象。小儿,口水清稀,终日连绵不断,浸湿衣衫。并兼面白神怯、腹胀便溏等脾虚之象。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摄涎。方用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或用温脾丹加减。尤需注意,对脾虚不敛之证,切莫见其流涎不止,即认作痰涎为患,而一味攻逐痰涎,致成虚虚之变。诚如《幼科释谜》说,“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补益中气,而徒去其痰涎,痰涎虽病液,亦元气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虚脱。”应该引以为戒。
脾虚不敛口中流涎和肾虚不摄口中流涎:二者均属于虚证,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大病之后,脾肾虚衰,气虚不摄而引起。脾主津,开窍于口,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肾主液,脉系舌本,主全身水液之气化。脾肾之气和,则津液上承,润泽于口,敷布于全身。若脾气虚衰,则脾津不敛。肾气虚衰,则津液不摄。不能气化布散全身,口失收持而涎下。二者一在于脾,一在于肾,分别兼夹脾虚和肾虚的不同症状,不难鉴别。且肾
虚不摄者多见于年高之人,或先天秉赋不足。其治当以温阳益气、补肾摄津。方用肾气丸加参芪五味子益智仁等。但临床见症,脾肾二虚常有兼夹,应当注意。
风中经络流涎和风痰入络流涎:二者均与风邪有关,而见口眼喎斜。但前者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外风乘虚袭于手足阳明之脉,经隧不利,口喎不能闭合,津液失于收持所致,属风中经络的轻症,以外风为主;后者多见于中风、癫疾,其病机属内风夹痰浊上扰。从症状分析,风中经络的口角流涎症情较轻,一般仅见口眼喎斜;而风痰入络口角流涎症情较重,症见舌歪语謇、肢体麻木不遂,或痴呆、或喜笑不休,或卒然晕倒、神情恍惚,且有喉中痰涌、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一派痰浊壅盛之象。风中经络者轻浅易治,当予疏风通络,口喎得愈,则口水自止。方用牵正散加蝉衣、荆芥、防风、蔓荆子、钩藤;风痰入络口角流涎,还当辨其虚实寒热。属虚属寒者,治宜益气化痰、熄风通络,方用六君子汤加天麻、秦艽、姜汁。夹热者治宜清热化痰、理气通络,方用导痰汤加栀子、黄芩、黄连、竹沥。本证多为本虚标实,急则治标,俟病情稳定,又需健脾、益肾,从本论治。
【文献别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三虫之证皆口流涎也”。“小儿腹痛口中出清水者,虫痛也”。
《珍本图书集成·杂证会心录》:“脾虽开窍于口,而津液则出于肾。足少阴之气上交阳明,戊癸相合而后能化水谷之精微。气不上交,则水邪反从任脉而上于廉泉,故涎下。惟补足少阴以助下焦之生气上升,则任脉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则涎下于内,不下于外矣!”
本页关键字:口流涎 涎下 口吐涎 风中经络 脾虚不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男性腰酸痛是什么原因?肾合胶囊为你解答!
- 一睡觉就做梦是怎么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 睡觉流口水咋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