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颤动
【概念】
口唇颤动又称“唇瞤”、“唇风”,俗称“驴嘴风”,可发生于上下唇,以下唇颤动较常见,好发于秋冬季节。
【鉴别】
常见证候
胃火挟风口唇颤动:初起嘴唇发痒,皮肤发红,局部有灼热感,继则出现嘴唇颤动,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弦滑。
脾虚血燥口唇颤动:初起下唇发痒,色红作肿,继而口唇-裂,痛如火烧,又似无皮之状,唇颤,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胃火挟风口唇颤动与脾虚血燥口唇颤动:二者发病初起皆见下唇发痒,唇红作肿,但前者系胃火,后者为血燥。胃火可由外感风寒或风热失解,入里化热,热传阳明而来;亦可因素嗜辛辣厚味,胃腑蕴热而致。足阳明胃经环唇,胃经实火循经上传,与外风相合,风火相煽,故可发生口唇颤动。血燥可因感受秋季燥邪(温燥或凉燥),或误服苦寒、温燥之品,耗伤阴血化燥所致。唇为脾之华,《灵枢·五阅五使》云:“口唇者,
脾之官也”。唇属足太阴脾经,脾虚血燥生风,故可出现口唇抖动。二者临床皆见“热”象,但胃火为实证,血燥之“热”象,属阴血耗伤化燥所生之虚中挟实证。其口唇疼痛:胃火所致者,显肿痛,局部有灼热感;血燥所致者,口唇干裂而痛。其大便不通:胃火者,系阳明胃腑热邪炽盛,大便燥结成实。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经,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故大便秘结时日越多,往往口唇瞤动、肿痛之势愈重,腑气一通,其势立减;血燥生风致瞤者,系脾津不布,手阳明大肠津液不足,大便滞涩难解,无“痞”、“满”、“燥”、“坚”、“实”等阳明腑实证表现。前者可用疏风清热、表里双解法.如双解通圣散之类,如兼大便秘结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后者,当养血疏解风燥,可内服四物消风饮,外搽黄连青、紫归油。
【文献别录】
本页关键字:口唇颤动 唇瞤 唇风 驴嘴风 胃火挟风 脾虚血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男性腰酸痛是什么原因?肾合胶囊为你解答!
- 一睡觉就做梦是怎么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 睡觉流口水咋回事?肾合胶囊告诉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