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肛肠症状 --> 肛漏

肛漏

肛漏,又称肛瘘或痔瘘。是指肛门直肠周围痈肿成脓破溃后,创口久不愈合,或愈而复发,形成瘘管,脓血污物不时由瘘口流出,淋漓不断的症状。

【概念】

肛漏,又称肛瘘或痔瘘。是指肛门直肠周围痈肿成脓破溃后,创口久不愈合,或愈而复发,形成瘘管,脓血污物不时由瘘口流出,淋漓不断的症状。凡诸疮破溃孔窍不合,内生管道,脓水不断者,皆曰漏。漏可发生在人体许多部位,位于肛门直肠部者,称为肛漏。肛漏一般由内口、管道(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亦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位子肛门内,多见于肛门后正中齿线处;外口位于舡门周围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

本症首见于《山海经·中山经》:“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淮南子》、《庄子》、《韩非子》皆称为“瘘”。《周易》则称为“漏”。《内经》则“瘘”、“漏”并用。古人依据本症脓血污水,时淋漓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而命名漏或瘘。《神农本草经》称“痔瘘”。《疮疡经验全书》称为“漏疮”。肛漏之名则始于清.《外证医案汇编》。民间因此症以肛门孔窍中不时流漏脓血粪水,故称为“偷粪老鼠疮”,考古代文献常将久不愈合的疮疡称“鼠疮”,似同出一源。

本症讨论的是生于肛门直肠周围的漏症,其它部位的漏症非本条讨论范围。但对于肛漏穿阴而形成的肛门阴道漏或肛门尿道漏,因与肛漏关系密切,亦列入本症一并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实热肛漏:肛门漏管,局部可扪及硬索状物,外口高突,红肿热痛明显,脓汁稠厚腥臭,色黄鲜明,易散易消,发作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虚热肛漏:肛门漏管,局部无硬索状物扪及,红肿热痛不甚,脓汁清稀,色如粉浆,臭腥晦暗,淋漓不断,疮口凹陷,常见败絮状物污染皮肤,伴有潮热颧赤.倦怠食少,盗汗或劳咳咯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虚寒肛漏,漏下日久不断,疮口平塌不起,周围皮肤发青.脓水清稀淋漓,不红热,四周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全身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脉虚。

鉴别分析

实热肛漏:多由风热燥火郁结或嗜食醇酒厚睐,实热内蕴于广肠肛门周围,形成肛痈,破溃而成。发作时来势急暴,破溃亦速,红肿热痛,脓黄稠厚,发热恶寒,便秘溲赤,是其特点。治宜清泻实热,消痈排脓,方用内疏黄连汤,但要注意勿过施寒凉,致伤元阳,热象退后,即当托里,使疮口渐收,方用黄连闭管丸。

虚热肛漏:多由劳伤忧思,房劳过度,肺痨下传广肠肛门而发。来势缓慢,日久不溃,溃后脓清如米糜粉浆而淋漓不断,疮口长期不收,伴劳嗽咯血,盗汗潮热,脉细数,是其特点。治宜清虚热,滋阴排脓,方用清骨散、知柏地黄丸加象牙粉、穿山甲全蝎等。

虚寒肛漏:多由漏下日久,损伤气血,误投寒凉,伤及阳气,损及脾胃,致阴寒凝滞广肠肛门而成。漏下经年不断,脓水清冷或粪水相混,四周坚硬如石或按之如绵,形寒肢冷,少气无力,倦怠懒言,是其特点。治宜补益气血,和阴济阳,方用十全大补丸、金匮肾气丸。

肛漏穿肠通阴,形成肛门阴道漏或肛门尿道漏,症见阴道或尿道内有脓水污物排出,尿频、尿急、尿痛,或带下色黄腥臭,当辨明虚实寒热,审证论治。

肛漏的治疗需内外兼治,并施以手术。明《古今医统大全》收载的《永类钤方》肛瘘挂线术,治疗肛漏尤为巧妙而安全,无致大便失禁之弊。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

外科大成》:“肾俞漏,生肾俞穴;瓜穰漏,形如出水西瓜穰之类。肾囊漏,漏管通入于囊也。缠肠漏,为其管盘绕于肛门也。屈曲漏,为其管曲屈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串臀漏、蜂窝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虽以挂线依次穿治,未免为多事。通肠漏,惟以此漏挂线易于除根。”

本页关键字:肛漏  肛瘘  痔瘘  实热  虚热  虚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肛门疼痛        下一篇:肛裂

>> 返回肛肠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