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膏药 --> 百病膏药 --> 代温灸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泄泻的临床观察

代温灸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泄泻的临床观察

代温灸膏敷贴不仅可以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祛除寒湿之邪,运化经脉之气,外治筋骨,内调脏腑,而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脾胃虚寒型泄泻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患者发病后,进食、肠道代谢、吸收及日常生活都将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近2年来运用代温灸膏治疗脾胃虚寒型泄泻4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病例来源

40例患者均为社区门诊病人,其中男12例, 女28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6岁;病程4个月~20年不等。全部病例均无结肠器质性疾病, 全部病例无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脾胃虚寒型泄泻的诊断标准如下:患者面色萎黄,大便稀薄,泄泻每日在4次以上,甚达10多次,大便呈清水样,食后作泻或晨起腹痛,泄后痛止。脘腹发凉发胀,精神不振,四肢不温,腹痛得温则舒,脉象缓弱、舌苔淡白。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65岁之间, 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的诊断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研究,经大便常规、血生化、腹部B超等检查未发现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患者;不符合脾胃虚寒型泄泻诊断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甲亢、精神病患者;因感染或器质性疾病等因素引发的泄泻患者;排除脐周等处皮肤破损的患者;对代温灸膏等膏贴药物过敏的患者。

选穴

腹部取中脘建里天枢腹结府舍;下肢取足三里上巨虚。除中脘、建里外,其余穴位均双侧取穴。选取以上穴位后,用酒精消毒皮肤,取代温灸膏,每穴贴敷一贴,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贴敷时间,建议患者使用2~4h/次,1次/d,7h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

疗效标准

无效:临床症状、大便习惯及性状无改善。

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习惯及性状恢复正常。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便秘、皮肤过敏等。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经以上2个疗程治疗后, 痊愈16例, 占40%;有效21例, 占52.5%;无效3 例, 占7.5%。患者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未出现便秘的现象,除皮肤潮红外,未出现其他过敏现象。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 年。平时一吃生冷瓜果或饮食稍油腻,腹痛腹泻症状立即出现。既往体健, 否认其他病史。查体:形体适中,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呆,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肠鸣音正常。诊断:脾胃虚寒型泄泻。采用以上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面色转红润,腹痛、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续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寒型泄泻的发病机制为:脾虚失运,体内水谷不化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诱发泄泻。脾胃虚寒型泄泻迁延难愈,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中脘为胃募穴,腑会穴与建里相配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作用, 天枢为大肠募穴,主治绕脐腹痛,泄泻、便秘等各种肠道疾病。腹结、府舍属于足太阴脾经穴,均可治疗腹痛、泄泻等腹部疾病。足三里、上巨虚为远道取穴,均属足阳明胃经,分别为胃、大肠下合穴,因此可治疗肠道各种疾病。

代温灸膏由辣椒、生姜肉桂、肉桂油等中药制成,其中辣椒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毒的作用;肉桂具有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的功效;肉桂油能祛风健胃,同时增加透皮吸收的作用。代温灸膏敷贴不仅可以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祛除寒湿之邪,运化经脉之气,外治筋骨,内调脏腑,而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本页关键字:代温灸膏  脾胃虚寒  泄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治咳嗽药膏方        下一篇:

>> 返回百病膏药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