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腹痛
【概念】
妊娠腹痛,是指孕妇发生小腹部疼痛,时作时止而言。如不及时调治,往往会引起“胎动不安”,甚至下血坠胎,或“小产”。
本症,《金匮要略》称为“胞阻”.《本草纲目》谓之“胎痛”,《张氏医通》称之“痛胎”。妊娠期间所发生的腹痛,古人分为小腹痛,心腹痛,胁腹痛,胸腹痛等。《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孕妇腹痛,名为胞阻。须审其痛,或上在心腹之间者,多属食滞作痛;或下在腰腹之间者,多属胎气不安作痛。”本症显然应指后者。它如泄泻、下痢、癥痼等引起的腹痛,或伴有阴道下血的腹痛,均不在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虚寒妊娠腹痛:妊娠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腹胀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弦或细弱。
血虚妊娠腹痛: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缓,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口干不欲多饮,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滑。
气虚妊娠腹痛:妊娠数月,小腹疼痛下坠,时作时止,甚则日发数十次,心慌气短,不耐劳作,稍劳腹痛即发,舌质淡,脉滑无力。
风寒妊娠腹痛:妊娠小腹冷痛,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口淡食少,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而滑或浮紧。
气滞妊娠腹痛:妊娠数月,小腹胀痛.胸闷胁胀或痛,性急易怒,时时暖气,不欲饮食,苔薄白,脉弦滑。
鉴别分析
虚寒妊娠腹痛与风寒妊娠腹痛:均因寒凝血泣,阻痹胞脉所致。所不同者,前者寒由内生,多因素体阳虚,孕后胎系于肾,肾阳愈虚,阳虚生内寒,寒凝胞阻而致腹痛。后者寒从外乘,客于胞宫,胞络不通,故卒然而痛。其辨证要点为:虚寒腹痛,当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腹胀纳差,苔白滑等症;风寒腹痛,必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寒邪侵袭之候。其治疗,前者宜暖富散寒止痛,方用艾附暖宫丸;后者宜祛风散寒止痛,方用桂枝汤加艾叶、苏梗、葱白。
血虚妊娠腹痛与气虚妊娠腹痛:均属“虚证”。血虚者.多因素体血亏,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加不足,血少胞脉不荣则痛。气虚者,则因中气不足,气虚运行无力,血行迟滞,而致腹痛。前者因血少而气不行,后者因气虚而血流不畅。其辨证要点为:血虚者,腹痛缓缓;气虚者,腹痛下坠。临床兼证,前者常见血虚失养(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等症。而后者多兼中气不足(心慌气短,不耐劳作,舌淡,脉滑无力)等症。血虚者,治宜养血止痛,方用胶艾汤;气虚者,治宜益气止痛,方用加味黄芪汤。若血虚兼湿者,证见水湿泛溢,及脾不运化、脾虚湿停的临床表现,则宜养血利湿止痛,方用当归芍药散。
气滞妊娠腹痛:属“实证”。肝为血海,孕后血聚养胎,肝血虚而肝气易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阻滞胞脉而引起腹痛。其辨证要点为:小腹胀痛,它与寒凝之冷痛,气虚之坠痛,血虚之绵绵作痛不难区别。其临床表现必兼腹胀胁痛,性急易怒,时时暖气,脉弦等气郁不舒之象。治疗宜养血调肝,理气止痛,方用逍遥散加乌药、香附。
妊娠腹痛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所致。而引起胞脉阻痹的原因,以寒凝气滞为多。若腹痛剧烈,大汗淋漓,应立即施以急救,以免贻误病情。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瘸脉证治》:“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喜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妇科玉尺·胎前》:“妊娠初时,即常患腹痛者,此由血热之故,名日痈胎。一时不易愈,祗宜时服凉血药稍解之,宜栀芩汤。”
《血证论·血中瘀证治》:“孕妇少腹痛,仍分水分、血分两端。在水分者,膀胱之气不能化水,则子脏胀满,水不得泄,必见小便短涩,胀喘诸证。审是热结不行者,导赤散加山栀、防己以清之;审系寒结而阳气不化者,五苓散主之,取其水利,则小腹痛自止,橘核丸加茯苓亦治之。在血分者,胞为肝肾所司,肝阳不达于胞中,则胞血凝滞而痛,四物汤加艾叶、香附、阿胶、茴香。肾阳不达于胞室,则胎冷痛,上连腰脊,四物汤加杜仲、故纸、台乌、艾叶,此名胞阻。谓胞中阴血与阳气阻隔也。重则用肾气丸,轻则用胶艾四物汤。”
本页关键字:妊娠腹痛 胎动不安 小产 虚寒 血虚 气滞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