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躁
【概念】
妇女精神抑郁,心中烦乱,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若发生在妊娠期,称“孕悲”;发生在产后,称“产后脏躁”。
本症首见于《金匮要略》,仲景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仲……”。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脏躁:精神抑郁,喜悲伤欲哭,不能自制,胸闷不舒,善太息,心烦不宁,两胁胀痛,或有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痰热郁结脏躁:喜悲伤欲哭,甚则哭笑无常,胸中窒闷,咯黄痰,心烦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阳亢脏躁:喜悲伤欲哭,或善惊多疑,心烦失眠,午后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而数。
心肾不交脏躁:喜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心悸少寐,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痰软,口干不欲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鉴别分析
肝郁气滞脏躁与痰热郁结脏躁:二者皆属实证,但病因病机有别。前者多由情志抑郁,肝脏疏泄失职,影响神志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兼见肝郁气滞之证(胸闷不舒,善太息,两胁胀痛,脉弦);后者多由气郁日久,郁而化火,炼津成痰,痰热郁结,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常有哭笑无常,兼见痰热郁结之证(胸中窒闷,咳咯黄痰,心烦口苦,渴不欲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前者以肝气不舒为主,后者以痰热郁结为主。两者相较,后者较重,多有哭笑无常。其治疗,肝郁气滞脏躁,治宜舒肝理气,养心安神,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痰热郁结脏躁,治宜清热化痰,舒肝理气,用温胆汤加疏肝理气药治之。
阴虚阳亢脏躁,多由素体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善惊多疑,兼见头晕目眩,午后面部烘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等阴虚阳亢之征。其与肝郁气滞脏躁、痰热郁结脏躁的鉴别在于:阴虚阳亢脏躁属虚证,本于阴虚,阴不敛阳,虚火上炎,影响心神,故其表现为一派本虚标实之象;而肝郁气滞脏躁、痰热郁结脏躁则皆为实证。阴虚阳亢脏躁,治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心肾不交脏燥:为虚证。或因素体阴虚,或病后伤阴,产后失血过多,房事不节,或年老肾虚,精血不足,心肾阴虚,以致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水亏火旺,扰乱神明,而发脏躁,喜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少寐心悸,兼见头晕耳鸣,腰膝疫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等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征,也是与阴虚阳亢脏躁之别。治宜交通心肾,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药用天王补心丹。
脏躁一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治疗时当先分别虚实。实证或由肝气不舒,或因痰热郁结。以气郁为主者,精神抑郁,胸闷胁胀;以痰热为主者,胸闷,咳咯黄痰,心烦口苦。虚证为阴虚阳亢,心肾不交,阴虚阳亢必见虚烦潮热,口燥咽干等症;心肾不交必见心悸少寐,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等心肾阴虚之症。临床从虚实、气郁、痰热入手,自能分辨清楚。
【文献别录】
《女科经纶·胎前证下》:“无故悲伤属肺病,脏躁者,肺之脏躁也。胎前气血壅养胎元,则津液不能充润,而肺为之燥,肺燥当补母,故有甘草大枣以补睥,若立斋用八珍汤补养气血,真佐前人未尽。”
《女科要旨》:“妇人脏躁,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不必拟于何脏,而既已成躁,则病证皆同。但是其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现出心病,又见其数欠善伸,现出肾病。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动必关心,阴脏既伤,穷必及肾也。以甘麦大枣汤主之,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
《金匮要略心典》:“脏躁,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数欠伸者,经云:肾为欠为嚏,又肾病者,善伸数欠,颜黑,盖五志生火,动必关心,藏阴既伤,穷必及肾也。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
本页关键字:脏躁 精神抑郁 心中烦乱 肝郁气滞 痰热郁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