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阴白斑
【概念】
女阴白斑,是指女阴部皮肤、粘膜失去正常色泽,不同程度地变白、粗糙、甚至逐渐萎缩,或伴有阴部奇痒、疼痛和其它症象。其病变区域可在大小阴唇、阴蒂部,也可蔓延至会阴、肛门及阴股部。
祖国医学虽无“女阴白斑”的病名记载,但从临床症状来看,可归于“阴痒”、“阴肿”、“阴疮”、“阴痛”的范畴。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3-04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定名为“阴燥”。
【鉴别】
常见证候
肝经湿热女阴白斑:阴部红肿而痒,皮肤色素减退,或伴湿疹,黄带多,或口苦溲赤,舌苔黄腻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脾湿下注女阴白斑:女阴皮肤发白,增生肥厚,溃疡流水,疼痛,白带多,舌苔多白腻,脉濡细。
血虚肝旺女阴白斑:女阴刺痛,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外阴皮肤干燥变白,失去弹性,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苔薄白,舌质偏淡,脉弦而虚。
肝肾阴虚女阴白斑:女阴刺痒萎缩,色白,腰膝痠软,或头晕目眩,急躁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肾阳虚衰女阴白斑:女阴干枯色白,有裂纹,甚至萎缩,弹性消失,局部瘙痒或刺痛,月经量少或闭经,少腹冷痛,腰痠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尺弱。
鉴别分析
肝经湿热女阴白斑与脾湿下注女阴白斑:皆因湿邪所侵为患。肝经湿热女阴白斑,缘由七情所伤,肝经湿热流注下焦,浸渍女阴所致,本症多见于女阴白斑的初期,阴部红肿而痒,皮肤色素减退,或伴有湿疹,黄带多,口苦溲赤,舌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滑等。治宜清肝泻火,和血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湿下注女阴白斑,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浸渍女阴,且脾虚不能发挥其滋、濡、润的作用,引起女阴皮肤发白,增生肥厚,溃疡流水疼痛,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濡细。治宜清利湿热,健脾止痒,方用萆薢渗湿汤。
血虚肝旺女阴白斑与肝肾阴虚女阴白斑:同为虚证。多患于病久不愈,以致阴亏血虚,肌肤失去濡养所致。前者偏重于血虚风燥,临床特点为:女阴皮肤干燥变白,失去弹性,并兼有血虚肝旺的见证(如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苔薄,舌质偏淡,脉弦而虚)。治以养血活血,清肝祛风,方用四物汤加白蒺藜、鸡血藤、川断、紫草、百部。后者偏重于阴精不足,临床特点为:外阴刺痒,萎缩色白,兼有肝肾阴虚的见证(如腰膝痠软,头晕目眩,急躁失眠,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和血润肤,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当归、赤芍。
肾阳虚衰女阴白斑:缘由肾阳虚衰,精气不能充养阴器而致女阴皮肤干燥萎缩变白。其临床多见于女阴白斑久不愈者,呈现干枯变白有裂纹,甚至萎缩,弹性消失,性生活困难,局部瘙痒或刺痛,月经量少或闭经,少腹冷痛,腰痠无力,尺脉弱。治宜温肾助阳,祛风止痒,方用右归饮加蛇床子、仙灵脾、威灵仙。
女阴白斑的病变虽在会阴部位,但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审证求因”的辨证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及冲、任、督三脉气血运行失常有关。初期症状,多呈红肿刺痒,以脾经湿热下注、肝经湿热为常见,渐至血虚肝旺、肝肾阴虚、肾虚阳衰后期呈现女阴干裂萎缩,有虫爬感,局部阵阵剧痒,或针刺样疼痛。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外用药物,如用白斑熏洗方熏洗外阴,女阴白斑膏外敷局部,或配合针灸治疗等,效果更好。
本页关键字:女阴白斑 肝经湿热 脾湿下注 血虚肝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