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概念】
阴痒,是指外阴或阴道瘙痒的症状,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亦称“阴门搔痒”、“阴匿虫”等。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带下。
本症首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五》:“阴痒汁出,……”,“阴痒生疮……”。《诸病源候论》有“阴痒候”。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下注阴痒:阴部瘙痒,甚至奇痒难忍,黄带如脓,其气腥臭,心烦难寐,口苦而腻,胸胁苦闷,小便短数,舌苔黄腻,脉弦滑。
肝肾阴虚阴痒:阴部干涩灼热,有瘙痒感,夜间加剧,带下量少色黄,或如血样,眩晕耳鸣,腰疫腿软,或时有烘热汗出,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或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湿热下注阴痒与肝肾阴虚阴痒:两者皆属热证,但虚实有别,治法迥异。前者多因湿热下注,犯扰肝经,或洗浴不洁,感染病虫,虫蚀阴中所致,属于实热证。后者多由久病或年老体衰,或房劳多产,致肝肾阴虚,精血亏弱,阴器失于滋养,血燥生风而引起,属于虚热证。辨证要点为:湿热下注阴痒,证见阴部奇痒难忍,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治宜清利湿热,兼以杀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白鲜皮、鹤虱,外用蛇床子散蒸汤洗浴。肝肾阴虚阴痒,证见阴部干涩灼热,夜间痒甚,带下量少色黄,或如血样。治宜滋阴降火,润燥疏风,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当归、白鲜皮。
总之,阴痒的辨证,首先要明辨虚实。一般而论,实证常带下量多,色黄或白,且阴痒较甚,多见于青、中年妇女;虚证每带下量少,色黄或赤,阴部干涩灼热,并每多见于绝经期后的妇女。
阴痒与带下常同时或先后发生,故本症常与带下病合并论治。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阴痒候》:“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叶天士治疗阴痒一案:“有妇阴中极痒难忍……治皆无效,至苏就叶天士诊,……叶用蛇床子煎汤洗,内服龟鹿二仙胶,四日而愈”;其“笺正”评日:“此湿热下注,甚则有虫,叶氏此法,蛇床子汤外洗,尚是尽人所能,其内服二仙胶者,必其人真阴素虚,清气下陷,而稍夹湿热,故用药如此。若湿火偏盛,则非龟鹿所宜,药岂一端,各有所由。”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阴痒,多由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宜服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外以桃仁研膏,合雄黄末,鸡肝切片,蘸药纳户中。其虫一闻肝腥,皆钻肝内吮食,将肝提出,其病即愈。”
《妇科病方歌》:“阴户发痒肝风扬,僵蚕三钱急煎汤,连服三剂不间断,管叫病愈永安康。”“阴户痒痛久不痊,我有一方服即安,生熟白芍各二两,管叫服后即安然。”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