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的病因与诊断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也……”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一、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二、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三、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
郁乳期: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高于10X10的9次方每L,中性粒细胞高于75%。
鉴别诊断
一、炎性乳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触痛,但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但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针吸细胞学病理检查可查到癌细胞。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于非哺乳期妇女,哺乳期也可发生。其肿块发于乳晕部,多伴乳头凹陷内缩,乳晕皮肤红肿,有瘙痒感或烧灼感,后期转为疼痛.乳头溢出红棕色、绿色或黑色液体,乳晕下区可扪及边缘不清的软结节,偶为硬结节。
上一篇:乳痈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下一篇:乳痈的临床表现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