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的针灸治疗
头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头痛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本篇所述为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西医的高血压病、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感染性发热及眼、耳、鼻等病中,以头痛为主的,均属本篇头风范畴。
【病因病机】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循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顺其常度则无头痛,若外感或内伤使经络闭阻不通,运行不顺则发头痛。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等,使六淫之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阻碍脉络而致头痛。然风为百病之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外感六淫所致头痛仍以风邪为主,多挟时气而发病,尤以寒热湿为多见。
内伤头痛:主要和肝、脾、肾病变和瘀血有关。因“脑为髓海”,主要依赖于肝肾经血濡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肝脾肾病影响于脑而致头痛。另外,瘀血阻络,气滞不通亦可致头痛。
【辨证论治】
外感头痛
主症:头痛发病较急。如风寒重则头痛连及项背,畏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重则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若风湿重则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濡。
分析:感受外邪,邪气稽留,清阳阻抑故头痛而发病急。感受风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阻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感受风热:风为阳邪,热主发散,风热上扰阻于脉络故头痛而胀;风热犯卫则发热;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以自救,便秘溲黄;苔黄,脉浮数为风热邪盛之象。感受风湿:风湿蒙蔽清窍故头痛如裹,痛有定处;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侵于肌表则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湿邪偏盛之象。
治则:祛风通络止痛。兼以祛寒、清热、除湿。
处方:取三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后溪。
方义:风池为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百会位于巅顶,是“三阳五会”, 两穴功于散风通络,配经验效穴太阳加强止痛作用。合谷属阳明经,其经脉上头可通经止痛,后溪是太阳经输穴,五行属木,可祛风通络。
随证选穴:前头痛(属阳明经)加上星、阳白、曲池;后头痛 (属膀胱经) 加天柱、玉枕、束骨;偏头痛 (属少阳经) 加率谷、外关;头顶痛 (属厥阴经) 加四神聪、太冲;风寒加风门拔火罐;风热加大椎、曲池;风湿加头维、阴陵泉。
内伤头痛 肝阳上亢
主症:头痛眩晕,多烦善怒,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肝阳上亢扰于清窍,故头痛眩晕。肝旺则多烦善怒,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偏盛之象。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风池、太冲、 颔厌、 侠溪、 三阴交。
方义:肝阳上亢多挟少阳风热循经上扰,故取少阳经穴风池、颌厌、侠溪熄风清热,通络镇痛。足厥阴原穴太冲平肝潜阳,配足三阴之会穴三阴交,滋水涵木育阴潜阳。
痰浊上扰
主症:头痛昏蒙如裹,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涎,便溏。舌苔白腻,脉滑。
分析: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如裹。痰浊中阻胸膈故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便溏。胃失和降则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停之象。
治则:健脾涤痰,降逆止痛。
处方:取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中脘、头维、 太阳、 合谷、 丰隆。
方义:中脘配丰隆可健运脾胃,降浊化痰治其本。头维、太阳宣发清阳、通络止痛治其标,合谷善于调气行气,可助丰隆、中脘理气化痰。
瘀阻脑络
主症:头痛如刺,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视物花黑,记忆减退,舌质暗,脉细或涩。
分析:久痛入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通故头痛如刺,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久病气血不足,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视物花黑,记忆减退。舌质暗,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定痛。
处方:取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及阿是穴为主。针用补泻兼施。穴取合谷、三阴交、 阿是穴、 膈俞。
方义:补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行气,配泻三阴交以活血化瘀止头痛。更泻膈俞以活血行血。局部取阿是穴泻之并针之出血,祛瘀通络。
随证选穴:肝气郁结加太冲。
气血亏虚
主症:头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痛甚,舌淡,脉细弱。
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血不上荣故头痛昏重。气虚阳气难布,运化失职故神疲乏力,劳则加甚。血虚则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是气血亏虚之象。
治则: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处方:取督脉,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可用灸法。穴取百会、血海、 足三里、 三阴交、 气海。
方义:百会可升提清阳之气,使气血上荣于头。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养血,更配血海充养经血,气海生发元气,益气健脾。
随证选穴:心悸怔忡加神门,大陵;食欲不振加中脘,头痛缓解后,酌灸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以补养肝血,振奋气血。
肝肾阴虚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痛酸软,五心烦热,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分析: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故头空痛,眩晕耳鸣。肝肾阴虚,滋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肾府因虚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肾虚精关不固,带脉失约故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是肝肾阴精不足之象。
治则:滋补肝肾。
处方:取足少阴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穴取百会、 太溪、 悬钟、 肾俞、 肝俞。
方义:督脉入络于脑,取百会调气血以荣脑髓。肾俞、太溪为俞原相配,补肾益髓。悬钟为髓之会可益髓健脑。肝俞补益肝气。
【其他疗法】
耳针:枕、额、皮质下、神门。每次取一侧或双侧,泻法,留针20~30分钟,间隔5分钟捻转1次。或埋针3~7天。顽固性头痛,可取耳背静脉放血。
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阿是穴,放血。适用于风袭经络,肝阳亢逆引起的头痛。
【按语】
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的疗效,但应注意与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在治疗上除审因论治外,还应注意按部位论治。
本页关键字:头风 高血压 偏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 泻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熬夜看球黑白倒 当心身体受不了
- 世界杯憋尿看球的五大危害
- 熬夜看球警惕恶性心脑血管事件
- 世界杯熬夜看球 小心肝脏吃“红牌”
- 三伏养生防中暑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