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药粥之附子粥
【粥方组成】制附子3~5克,干姜1~3克,粳米1~2两,葱白一茎,红糖少许。
【功效主治】温中,补阳,散寒,止痛。适用于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冷痢。或因大汗出以及大吐大泻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脉微细尤力,阳气哀弱的危重病人。
【煮制方法】将附子、干姜研为极细粉末。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药末及葱白、红糖同煮为稀粥。或用附子、干姜煎汁,去渣后,下米、葱、糖一并煮粥。
【注意事项】附子有小毒,煮粥时应选用制附子,且从小剂量开始为妥。对于热症实症的病人,不可服食。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每日分一次温热食用。
【来源】《太平圣惠方》
【粥义解说】附子一药,始载于《神衣本草经》,因它附子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祖国医学认为,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一定的毒性,它有回阳补火,散寒止痛的作用。近代研究,它还有强心、升高血压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气不足所致的恶寒怕冷、手足冰凉,或四肢冷湿,脘腹疼痛,肠鸣泄泻,面色苍白,冷汗自出,舌苔淡白,脉搏微弱,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病。正如《医学启源》中说:“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根据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附子能够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微细无力或沉迟,舌苔薄白而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海的情况最为适宜。
干姜也为温中散寒的常用药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四肢厥逆,脉象微弱的病症,干姜与附子合用煮粥,其方药组成,实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的著名方剂“四逆汤”。《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载:“治冷痢,饮食不下,宜吃附子粥方,附子一分,炮制去皮脐,干姜一两(分),炮制,剉。上件药,捣细罗为末,每日空腹煮粥,纳药一(二)钱食之,以差为度。“附子、干姜同米煮粥食用,既能保持其药效,而且副作用小,易于吸收。由此可见,古人用药组方之妙。
本页关键字:附子粥 散寒药粥 温中 补阳 散寒 止痛 肾阳不足 命火衰微 畏寒肢冷 阳萎尿频 脾阳不振 脘腹冷痛 大便溏泻 冷痢 制附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秋养生
- 2015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发布
- 王国强:看齐中央 狠抓落实
- 世界针联腹针传承委员会成立
- 北京中医药学会举办中医科普沙龙与培训
- 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委会学术年会召开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