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是把药物敷贴于患者体表,借药物的性能,或于药物上加热,使药物往表皮渗透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敷贴疗法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与中药内服法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治疗咳嗽,效果良好。
涂敷法:这种方法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洞匀后,涂敷于患者体表的一种方法。
罨包法:此种方法是用药品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分为干湿2种:将含水分较多的剂型、覆蓝于患处,作冷热器为湿器法。将不含水分的药物覆盖于患处为干罨法。
敷贴法:敷贴法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1.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姜薄方
【用法】上药捶烂如膏,贴敷于大椎、太阳,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手心处)贴药后合掌端坐或夹放于两腿之间,约30分钟。
【说明】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药物】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
【用法】先将前2味药粉碎过筛,加入葱白,混合捣融如膏状。取药膏适撒,先贴于颈后大椎,胶布固定;再取药膏涂于两手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覆被蜷卧待汗出即愈。
【说明】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2.风热咳嗽:症见咳嗽气急,咳痰黄稠,鼻塞,流涕,头痛,恶风发热。
大蒜方
【药物】大蒜10瓣。
【用法】大蒜捣成泥样。取捣泥后的大蒜如豆辨大一团,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足后贴双足涌泉,次晨揭去,连贴3~5次。
【说明】本方不论风寒风热咳嗽均有效,贴后待足心出现较强刺激感时揭
去,大多贴3~5次即愈。
3.阳虚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晕,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温阳散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选肺俞,先用拇指在双侧肺俞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药粉适量放在穴位上,用医用胶布3cm×3cm贴牢即可,隔日换药1次。若属久咳者,先用生姜及葱白捣汁擦拭肺俞及脊柱两侧,效果更好。贴后局部发热发痒或起红色小疹,不需另做处理。
【说明】温补肾阳,止咳平喘。用于阳气虚衰,肾不纳气,气浮于上,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
4.痰热咳嗽:症见咳嗽,咳黄白黏痰,咯吐不爽,气粗息促,或胸闷痛,身热面赤,口干口苦,咽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或姜汁作饼2块,贴双侧肺俞上,外用橡皮背固定,每星期换药1次。
【说明】全方清肺化痰,贴于肺俞,在于宣肃肺气、调畅气机,因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痰湿咳嗽: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
【药物】细辛、生半夏、甘遂、延胡索、肉桂各5g、白芥子10g。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细末调匀,另备麝香2g,用时先用姜汁调药成糊状,再加麝香药面,贴在胸椎第3、5、7节左右旁开1寸半处及大椎,共贴7次,每次敷贴2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可连贴3年。
6.痰热咳嗽: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味腥,或吐血痰,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药物】麻黄15g、杏仁20g、石开20g、黄芩15g、桑白皮15g、白芥子10g、甘遂10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蜂蜜调成膏状。用膏药敷于华盖、肺俞(双),敷药时间每年2个时节: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腊月的冬至至大寒。每个时节敷3次,每次间隔1周,连续用药3年。
【说明】本方适用于痰热型哮喘、咳嗽,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化痰。
注意
1.贴药部位应按常规用75%酒精棉球作局部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2.敷贴药物后一般应外加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3.贴药局部不宜连续敷贴,以免长久刺激造成皮肤溃疡。
4.小儿皮肤薄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贴药时间亦不宜过长。
5.孕妇禁用麝香类有堕胎或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免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
6.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中药外贴疗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过敏反应,病情加重等现象,应立即撤去药物。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外敷疗法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