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艾灸 --> 艾灸临床 --> 咳嗽艾灸疗法

咳嗽艾灸疗法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灸法起源于人类知道用火以后,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为发明炎法创造了必要条件。原始社会,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中,可能因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或治愈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从此就产生了灸法, 施灸的材料,古今均以艾叶为主,因此称为艾灸疗法。对于咳嗽,艾炎疗法有着很好的效果。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记:“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胞宫。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便于捏搓成形,易于燃烧,具有气味芳香,热力温和,易于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又因为艾叶产于我国各地,价值低廉,易于采获,所以几千年来, 一直为灸疗中的主要材料。

温和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上方约2~3cm处,不停地做旋转运动,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一般每处炎5~10分钟。

隔物炙:又称间接灸, 是艾柱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法。所隔物品大小可根据施炎部位及所选用艾柱大小而定。本文所选之隔药灸,即将药物制成药饼,在其上穿着若干细孔后,置于穴位上,上置艾柱点燃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如病人局部有热痛感,可将药垫连同艾柱向上略略捏起,稍停一下再灸。

1.风寒袭肺型:症见咳嗽,痰稀色门或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

【取穴】大椎肺俞(或风门)、 开盲。

【操作】采用温和灸法施灸。每天治疗1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说明】本法用于感冒、肺炎咳嗽。本法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切勿起泡,可和针刺配合应用。

2.痰浊阻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喘促短气,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儒滑。

【取穴】肺俞、定喘、大椎、天突

【操作】按温和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重症患者也可每日灸治2次,5~10次为1 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说明】术者应掌握好距离,一般距皮肤3cm,以免烫伤患者。

3.阳虚喘嗽型: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发病,多伴四肢不温,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温和灸

【取穴】大椎、身柱、肺俞、肾俞膏肓

【操作】可用艾条行温和灸,每次灸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亦可用艾灶灸或隔药灸(如生姜、白芥子泥等)。

【说明】本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芥子隔药灸

【组成】白芥子30g、共捣成泥。

【取穴】大椎、身柱、肺俞、肾俞、膏肓。

【操作】将药泥碾成小饼,用细针扎孔数个牲于穴位局部,用艾柱灸。

神阙隔药灸

【组成】白芥子、半夏、公丁香麻黄细辛各10g、麝香lg、诸药成粉。

【操作】取药粉坟满肚脐,将鲜姜1片盖于药粉上,上置大艾灶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5壮,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

1.临床上一般施灸分先后。即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壮数少先灸,多则后灸;小艾灶先灸,大者后灸。

2.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最好不灸。

本页关键字:咳嗽  艾灸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耳聋艾灸疗法        下一篇:失眠艾灸疗法

>> 返回艾灸临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