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伤寒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朱肱
北宋时代,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和国家对医药的重视,沉秘民间多年的《伤寒论》得到校订和刊行,“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这部东汉著名伤寒家的名著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一时间所习者甚众,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伤寒家,如庞安时、朱肱、韩祗和、许叔微......,其中任朝廷医学博士和奉议郎的医学家朱肱,以《伤寒论》为宗旨,参合自己及诸家学说,著《类证活人书》二十卷,引起世人嘱目。以至如《医剩》一书所说:“宜乎世之言伤寒者,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这部宋代通俗伤寒派的代表作仅九万余字,以问答体裁写成,通俗易懂,切近实用,但其中的基本观点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1.为多种外感病正名 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其中尚包括许多具体的疾病,若不区分,统一混治,非但少效,甚至会导致变证迭出。朱肱说:“伤寒之名,种种不同,若识其名,纵有差失,功有深浅,效有迟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如风烛。”反之,“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差矣。”他对冬月伤寒、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虐、风湿、温疫、中湿、温毒等十几种外感病作了正名,阐述其典型脉证,如温疫为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风温为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湿温为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温毒为初春病人肌肉发斑疹瘾疹如绵纹,或咳心闷,但呕清汁。为临证鉴别,朱肱尚就类似伤寒的杂证作了论述,如痰证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头不疼,项不强;食积为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虚烦不恶寒,身不疼,脉不紧,但烦热。这种疾病的分类与正名方法,为后世的通俗伤寒派所继承。
2.强调以六经辨邪气之所在都位 认为不知邪气所著部位,往往误治,反之,只要结合脉诊,可以辨其“在表在里,若虚若实,以汗下之。”不过,朱肱以经络论六经,认为六经应是六条经络。足太阳受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足阳明受病,身热目痛,鼻于不得卧,尺寸脉俱长;足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千,或往来寀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强;足太阴受病,腹痛咽于,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沉细;足少阴受病,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于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足厥阴受病,烦淌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显然是受《素问·热论》的影响。
3.强调方证相合 方证相对,是朱肱所揭示的《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伤寒有证异而病同一经,药同而或治两证,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病者,某证之药,然后万全矣。”方证相对,在外感病的治疗中,也是一条基本的法规,值得重视。
4.补充了世俗常用方剂 他认为“仲景证多而药少,......如阴毒伤寒、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因而从《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中选择了百余张方剂,补充到伤寒的治疗中。如葱鼓汤、黄连解毒汤、五积散、败毒散、霹雳散等。
本页关键字:通俗伤寒派 外感病 代表人物 朱肱 伤寒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重五运六气的龙砂医学流派 下一篇:通俗伤寒派擅治夹虚伤寒的张景岳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