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信息 --> 古今名医 --> 宋金元名医 --> 朱丹溪

朱丹溪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元代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朱丹溪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代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元代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朱丹溪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师从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刘河间之再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批评滥用《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同时,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其好友戴九灵在《丹溪翁传》中谈道:“乃以三家(刘、李、张)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形成了丹溪学派,并尊其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经久而不衰,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

朱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有关文献记载,具名朱丹溪所撰的医籍达20余种。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著作均已散失。现存著作情况亦十分复杂,有朱丹溪本人所撰,亦有其弟子整理编纂,有的则是托名之伪作。

一、学术特色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从哲学角度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最早源于北宋程颢、程颐。其云:“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虚,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朱丹溪受此观点影响并将其引入医学,提出人身之“阳有余阴不足论”。其云:“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阐明诸病多由“阳有余,阴不足”所致,主张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丹溪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基本认识,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很多内容都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相火论

朱丹溪的“相火论”,是受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启发,结合《内经》“少火”“壮火”之论,在吸取李东垣之阳火说、探讨刘河间之“火热论”的基础上,总结人体生命活动及其病变的规律而提出的。

(三)“气血痰郁”学说

朱丹溪以治杂病著称于世。朱丹溪弟子方广日:“求其可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明·王纶将其杂病治疗心法归纳为“气血痰郁”四个方面。朱丹溪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郁,在治法上,以气、血、痰、郁为纲,以六气致病为目,从而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审病求因。其所用方剂,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随证加减。朱丹溪在杂病辨证施治方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了“滋阴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养生理论

朱丹溪不仅是内伤杂病论治的大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养生学家,其滋阴养生、茹淡、房中摄养等独特的养生思想在养生学领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例如:朱丹溪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由此可见他对养生保健的高度重视。其所述养生理论中,以养阴抑阳、去欲主静为基本原则。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强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即存在阳易亢、阴易亏的趋势。此论提出的目的,旨在教人注意顾护阴精,使得“阴平阳秘”,才能达到身体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而朱丹溪的养生理论即是其“阳有余阴不足论”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到医学,是朱丹溪开风气之先,因而提出养生宜“主静”的原则,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生命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论述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要时时以保护人体阴精为要。

(五)批评《局方》之弊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医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在医疗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标志是大批方书的出现。如唐代的《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剂总录》,都收方过万,是当时方书之集大成,也是历代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这些名方,经过反复试验,确实疗效确切,并经官方医疗机构以标准处方的形式颁布,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如北宋时官方成立的“太平惠民局”和¨和剂局”,经过一段时间对诸多方药的筛选和鉴别,使之由博反约,选择出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汇编成册,并以官方医疗机构的标准处方集形式颁布。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医生,如遇疾病常以该书据证检方。这些名方的普及固然为医生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因其具有权威性和便捷性而风行一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某些医家墨守成规,对临床诊疗规律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导致当时滥用《局方》,方多药众,临床无所适从,再加上《局方》之处方用药偏于温燥,因其为朝廷制定和颁发,因而流传甚广,滥用后造成温燥伤阴、阴虚阳亢的病证。

一、现存著作

(一)朱丹溪本人所撰著作

1.《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共计1卷。属于医论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书名之含义,正如“自序”所云:“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其篇日“格致余论”。书中载有医学论文43篇,对医学理论、临床各科,以及摄生、养老等均有独到的阐发。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所论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全书收载“饮食色欲箴序”“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病必求其本论”“养老论”“慈幼论”“倒仓论”“相火论”“房中补益论”“张子和攻击论注”等名论40余篇。其中,“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两篇集中地反映了朱丹溪的基本医学观点,对人体阴阳及相火理论展开了深入的阐发。如篇中分析人体阴阳盈虚时,指出阴气难成而易亏,在正常状态下亦“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由于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原因,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则出现异常状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进一步加剧,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摄生、养老方面有“饮食色欲箴序”“养老论”等,指出人体阴气不足、精血俱耗是导致疾病与衰老的原因,主张去欲主静、茹淡饮食、戒色欲、养心收心、不使相火妄动,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生自幼到老的主要摄生原则。在诊断方面,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在治则方面,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在具体病证方面,有“痛风论”“疟论”等;在具体方药方面,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杂论数篇。在病因病机方面,朱丹溪重视湿热、相火。其“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注重滋阴、养血、清热,反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等。书中论述了医儒结合之理,所论医理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著名医家王履、戴原礼等皆列其门墙,后人私淑者尤众,皆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中心弘扬师说,使养阴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汉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现存版本近20种。

2.《局局方发挥》

《局方发挥》,共l卷。属于医论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内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之书评。朱丹溪有感于此书只列各方主治证候而不载病源,立法虽简便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针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配伍原则及辨证论治等内容,共论述31条。每条均先设“或问”提出问题,而后阐发自己的见解,分析利害,阐明医理,引经据典,答疑解惑。其中,着重阐发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死守成方,不求病源,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力主追根溯源,尊《内经》及张仲景之书,以复医学因病证制方、辨证论治之旨。

3.《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衍义补遗》,共l卷。属本草类著作。此书成书于1347年。《本草衍义补遗》,是针对宋·寇宗爽《本草衍义》的发挥。书中载药189种,皆根据个人临床心得体会进行论述;药物排列及论述无定式,包括五行归属、气味归经、产地炮制、功能主治、禁忌鉴别等。其中,药物论述详略各异,但多针对《本草衍义》而言。补遗内容有二:一是纠正舛误,补充各药的功用、主治、鉴别、禁忌等内容,书中除9种药物的内容与原著相仿,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补;二是新增了败龟板、御米壳等36种药物。该书还介绍了某些药物的使用要点与宜忌,尤其反对服食金石药,增补用药经验,多为临证心得c这些实践经验的直接总结是极其珍贵的,对本草学的贡献不容否定。李时珍说:“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而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

(二)朱丹溪门人整理的著作

1.《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共5卷(一作3卷)。属综合性医书。刊刻于1481年。此书内容为朱丹溪所论,由明·程充校订。此书并非朱丹溪自撰,而是由其弟子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丹溪心法》书中的程充《丹溪先生心法序》云:“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使家传人诵,不罹天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荟萃》经验等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拔萃》、东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曾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可见,明初的两种刻本(其一,景泰年间杨楚玉收集本书流行之遗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瓛增加一些附方,重刊于西蜀),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内容。程充为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即当前之流传本。此书体例清晰,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6篇医论;而后5卷,分列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各科病证100篇,兼及其他各科。论述病证,先引朱丹溪原论,次则记述朱丹溪门人戴原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其中各病证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的解释,以及在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分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及“气血痰郁”诸病证的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阴,但并不拘泥于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多变。此书是研究内科杂病和朱丹溪学说的重要著作。程充称誉朱丹溪的学术经验是“集先贤之大成”,确也并不为过。书中“别阴阳于疑似,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虚实,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程序),每被后人奉为圭臬而有“杂病宗丹溪”之誉。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丹溪翁传”。

2.《金匮钩玄》

《金匮钩玄》,共3卷,并附医论6篇。元·朱震亨述,门人戴原礼(一作戴元礼,名思恭,号复庵)辑补。此书约成书于1358年。明·吴琯刻《薛氏医案》辑录本书,并更名《平治荟萃》。本书原系朱丹溪课徒口述之笔录,后经戴原礼整理和补述而成,不仅反映了朱丹溪学术与治验,而且也寓涵戴原礼学术之精粹。此书卷一、卷二为内科、喉科和外科病证,包括中风、六郁、伤寒、内伤等98种病证;卷三有妇人经、带、胎、产16种病证,小儿吐泻黄疸、急慢惊风等22种病证的主治方法。医论均属戴原礼为阐扬师门心法而补述者。有关本书作者存在争议,但根据其内容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本书应为“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书中有很多类似门人在老师授课或侍诊时的记录,多种病证残缺不全。但本书刊行之后,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成为研究丹溪学派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3.《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共3卷,共160篇。有学者认为,《丹溪手镜》亦系朱丹溪手笔,为朱丹溪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如:陈乾阳“刻丹溪先生手镜序”中日:“独《手镜》一帙,为丹溪所秘,左右行游,常挟与俱,不轻以示人。”据明·吴尚默序,此书系朱丹溪亲撰,授其后裔,秘而不传,一直到朱丹溪逝世二百余年之后,由其裔孙朱文英交出藏稿。1621年付梓问诸于世。《丹溪手镜》是先生的毕生心得和秘旨,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及特点。此书内容言简意赅,不是为著书所作,而是记录心得和秘旨所成。此书卷上论诊法、辨证、治法、经穴等,卷中论伤寒和杂病的治法、方药,卷下论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较为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善以“气血痰郁”为纲诊治内伤杂病的特色。其论诸病证,大要以五脏为中心,以虚实为纲要,侧重剖辨其脉因症治之异,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是其毕生学验之总结,与朱丹溪其他著作内容互为表里,可资临证参考借鉴。陈乾阳在序略中评点是书,称“其文简质,而旨奥衍,其洞人之脏腑阴阳,而为之剂,往往于单辞片语,辄能奇中,然大要渊源于黄帝语,非《素问》弗道也”。

4.《丹溪医按》

《丹溪医按》,共2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编辑。此书成书于1377年。后戴原礼授与广东王立方,经后人反复转抄校订。此书载有风痫、风寒、寒热、痰饮、疟疾、痢疾、咳嗽、咳血、喘逆、泄泻、心痛、痛风、项背痛、胁痛等38类证治医案,共366则。医案简明扼要,治法精当,用药中和。

5.《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共4卷.70篇。旧题元·朱震亨著,清·汤望久校辑,初刊于1775年。一般认为本书非朱丹溪原著,系后人辑集朱丹溪诸书方论编成。此书卷一、卷二列卒尸、痹、痉、厥、伤寒、大头肿痛等内科病证27种;卷三、卷四除分载宿食、留饮、暖气、吞酸、嘈杂、积聚、消渴诸内科病证外,还列述外科、五官、妇人、小儿等病证36种,并附有杂证、杂治、脏证、七情证、杂脉、察视、汗等7篇医论。此书每述一病,首述脉诊,次审因辨证,最后论治法,“脉、因、证、治”一以贯之,既严守辨证求因,又有审因论治原则。四诊之中,强调首察脉象,由书中所述,足见朱丹溪对脉学的研究与贡献。因此,是书历来被视为学医之津梁。

二、亡佚著作

1.《外科精要发挥》

此书是对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之发挥。据《中国医籍考》记载,此书已佚。宋·陈自明(1190~1270)不仅擅长妇科,著有《妇人大全良方》一书,而且精通外科,其于1263年撰成的《外科精要》,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外科”命名的外科专著。《外科精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外科专书,该书刊出后,不少医家,如朱丹溪、熊宗立等,都给以校注或补遗。但据《中国医籍考》记载,《外科精要发挥》已亡佚,详见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2.《伤寒论辨》

据《浙江医籍考》记载,已佚。

3.《宋论》

成书于1356年,应属朱丹溪之理学著作,未见。

4.《风水问答》

成书于1354年,应属朱丹溪之理学著作,未见。

其他方面的著作,如:《丹溪本草》(见《菉竹堂书目》),《丹溪发明》(见清乾隆二十二年《婺源县志》)。《丹溪医论》(见《菉竹堂书目》)。《朱氏传方》(见《菉竹堂书目》),《丹溪治法语录》(见《医籍考》).《丹溪药要》(见《苏州府志》),《丹溪脉诀》(今存清代刘吉人选录《丹溪脉诀指掌》,收入《三三医书》中),《丹溪脉法》(见《古今医统大全》),《丹溪秘传方诀》(见《医籍考》).《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见《述古堂书目》).《伤寒发挥》(见《续文献通考》),《治痘要法》(见《国史经籍志》)。《素问纠略》(见《医籍考》)。以上书目,原书已经亡佚,成书年代及内容均已不详。

三、托名朱丹溪的著作

1.《脉诀指掌图》

《脉诀指掌图》,共l卷。一说谓李东垣撰。成书于1248年。又名《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此书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及其治法等予以解说。

2.《胎产秘书》

《胎产秘书》,共3卷。旧署元·朱震亨撰,系后入托名之作。初刊于1742年。共载方150余首。书中对妇人胎前产后、饮食起居之宜忌及育儿须知多有论述。

3.《怪疴单》

《怪疴单》,共1卷。约成书于1358年。本辑集医案,有称朱丹溪治者,有称李东垣、张子和治者,故或为朱丹溪搜采,或为后人依托朱丹溪之名而题署。书中共载疑难怪证71例。各案先详言其症状,次明治验之方药,余如病因、病机、立法、治则等均略。全书用药以单方验方居多,其中颇不乏有临床参考价值的内容。

四、与朱丹溪相关的著作

1.《脉诀指掌》

《脉诀指掌》,旧题丹溪先生撰著,清·刘恒瑞选校。约成书于清末。又名《丹溪脉诀指掌》。此书系刘氏取《脉诀指掌图》选辑校录而成,后收入《三三医书》之中。

2.《产宝百问》

《产宝百问》,共5卷。旧题元·朱震亨编辑,明·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念西居士)订正。刊行于1559年。是书设问百端,叙述妇人杂证、经、带、胎、产诸疾之证治。书中选方约244首,每证有一方或数方。

本页关键字:朱丹溪  朱震亨  滋阴学派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伤寒论辨  外科精要发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杨士瀛        下一篇:

>> 返回宋金元名医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