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名称:鹿茸
类别:补益药
拼音:LU RONG
拉丁: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别名:斑龙珠
药用部位:幼角
药材性状: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栽培要点:圈养、放养两种养殖方式。一 以圈养为主,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配种方式有单公群母式、群公群母式、单公单母定时配对式、以及人工授精式等。8-10月为交配期。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青海
采收加工:每年可采收两茬,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称“头茬茸”,第二次在头茬50-60天后采收,称“二茬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图经》云:“《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梦溪笔谈》云:“又北方有麋、麖、塵、馳、麈极大而色苍,黄而无斑,亦鹿之类。” 《药物出产辨》云:“产中国边境,长白山为最好,关东亦佳。”当今主要为人工饲养。主产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山区。河北、北京亦产。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冲,1~3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禁忌: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中火盛,肺有痰热及外感热病未愈着均禁服。
本页关键字:鹿茸 斑龙珠 精血 宫冷不孕 强筋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