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概 述】三七,又名金不换、山漆,是我国名贵常用中药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以其“止血化瘀、消肿定痛”的 显著疗效,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来 源】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
【药用部位】干燥根。
【历史沿革】使用三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仙传外科秘方集》(杨清叟,1378年),迄今已600多年,而民间的使用实际上远早于此。但是,三七真正被世人认识并得以广泛应用是在明代李时珍将其收载于《本草纲目》(1578年)之后。《本草纲目》云:“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又云:“凡杖朴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清代《本草从新》就更加推崇它的药效,称:“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生态环境】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散射光,生长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温凉、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的条件下。一般多栽培于海拔800~1500米、气候冷凉、年温差幅度小、年相对湿度较大的半山区的缓坡地上。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因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而被称为“地道药材”。在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引种。
【生物学特性】三七一年生植株仅1片掌状复叶,小叶5片,无茎,不开花结果,主根小;2年生植株茎高12~15厘米,2~3片掌状复叶,每片复叶有小叶5~7片,5月下旬现蕾抽薹,8月中旬开始结果,11~12月种子成熟;3、4年生植株高20~30厘米,顶端轮生3~5片掌状复叶,每片复叶有小叶5~7片。开花结果随株龄的增加而增多,一般3年生有150~280朵小花,成果率约10~20%;3,4年生主根增重和膨大较快。根状茎每年增长一节,地上茎枯死后茎基凹陷,可算出植株的年龄。
【栽 培】三七为阴性植物,喜温凉而少阴湿的气候,怕严寒、酷热、多水。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表土层疏松、肥沃,PH值4.5~7;多为红壤或棕红壤。耕种前需耕地翻土3次,使土壤充分熟化,翻耕时要施入粪肥、豆饼、骨灰等混合肥料作基肥。此外,要搭设荫棚,荫棚的透光度必须根据三七不同生长期对光的要求,随时加以调节。在三七的生长过程中,要适时灌水、除草培土、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忌连作。用种子播种,再育苗移栽。定植3~4年即可收获。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单生或簇生,纺锤形或类圆形,长约2~6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根状茎短或长;茎高30~60厘米,近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紫色。掌状复叶3~6片轮生茎顶;小叶3~7片,膜质,中央一片最大,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8~10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下延,边缘有锯齿,两面脉上有刚毛;小叶柄长至2厘米。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轴由茎顶轮生叶处的中央抽搐,直立,长15-30厘米,花小,多数,每个花序有小花80~180朵,两性,淡黄绿色,萼边缘有5齿;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3室;花柱2~3,分离或基部合生或合生至中部。果实近肾形或扁球形,嫩时绿色,成熟时红色,1~2粒种子;种子近球形,白色,质硬。
【采收加工】一般于立秋前后采收。选生3~7年以上的三七,挖取的块根,洗净泥土,剪去茎秆,日晒或火烘约六成干时,将支根、须根分别剪下,并进行反复揉搓或放入转筒滚动,使其互相磨擦,再晒或烘,反复多次,使其
本页关键字:三七 金不换 山漆 止血化瘀 消肿定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